英國當然應該和美國站在一起,艾倫威爾遜也這么認為,他只不過不想英國被美國捆在美國那邊。站在一起是可以的,不能以附庸的形態出現。
這就好像歷史上丘吉爾的三環外交,和現在艾德禮首相的三環外交是根本不同的一樣。
丘吉爾那個三環外交最重要的一環是美國,自從出爐之后總是依仗美國輕視英聯邦和歐洲,結果越發的朝著美國附庸的道路上邁進。
而艾德禮首相的三環外交,其實沒有美國什么事,主要依仗的是英聯邦和歐共體的兩翼齊飛,對美國的需求僅限于共同面對蘇聯的時候,這可是完全不同的。
外表三環外交實則兩翼齊飛,才演變成了今天英法一起拉攏歐洲國家的模式。
這樣好不好需要時間來證明,但艾倫威爾遜相信,總比歷史上被戴高樂關在歐共體之外要好得多。
“伊斯梅爵士,現在德國成立,我們可以預測一件事,對德國的武裝就算是法國人仍然心有疑慮,美國也會在未來幾年一步一步的推行。”艾倫威爾遜主動開口建議道,“那么我們是否應該早做準備,比如說進行一些洗白工作,淡化德國在二戰中的罪行。”
“洗白這個詞用的好,看來你有了一定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到時候看看內閣秘書和首相的態度。”伊斯梅馬上點頭,他也覺得德國的形象應該會出現扭轉。
這是必然的,什么德國的反省工作做得好,不如說有個好爹。愿意幫著德國修復形象,不然就憑借德國人自己,一年道歉三百六十五次也沒用。
德國的道歉有極大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因為冷戰開始美蘇爭霸,英美急需一個能夠團結在歐洲抵抗蘇聯地面部隊的炮灰,為此必須將德國重新武裝起來,但是怕輿論無法接受,便制作了一系列包裝工作,如下跪道歉,紀錄片,課本教材等,這些更大因素上是大局觀需求。
沒有英美的默認,就憑借德國一百年也不可能修復形象。看冷戰剛結束,德國就首先搶在美國前面對南斯拉夫下手就知道,德國人根本沒變,什么反省都是假象。
同樣都是核泄露,歐美盡一切能力可能的對民眾輸入蘇聯黑料,抹黑蘇聯切爾諾貝利的現象,到了同一陣營日本這邊就在三思后行了,典型的夸大抹黑蘇聯,蘇聯用無數人舍生取義最小化了核影響,保護了歐陸,日本這邊呢給核廢水畫了吉祥物發到了互聯網,渴望淡化民眾的反感度。
“不如我們主動和美國人商量,對德國的洗白計劃,但是我們的軍情六處必須要留下每一個環節的洗白證據,放在手中防止有一天德國失控。”艾倫威爾遜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從頭到尾的洗白證據捏在手里,如果未來有一天德國不馴服,我們就公之于眾。”
伊斯梅深深地看了艾倫威爾遜一眼,他現在是真的震驚了,怎么好像這個被白廳看好的后起之秀,對這種事非常在行一樣
雖然震驚,伊斯梅爵士也認為這算是一個不錯的建議,“可以這么辦。你怎么會想出來這種辦法”
自然是因為艾倫威爾遜真的干過,北羅德西亞斯拉夫人對黑人的種族清洗。他就留下了證據,馬來亞的沖擊戰俘營事件,他也留下了證據,都是為了捏在手中用來制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