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一場顛覆香蕉共和國完成的也不算漂亮,導致了危地馬拉持續三十六年的內戰爆發,一直打到九十年代,把中美洲攪合的天翻地覆。
至于蘇伊士運河戰爭的出現,更多是英國自己的問題,當然也不排除艾登可能有什么把柄在美國人手上,給英國來了一手木馬屠城記。
總的來說,基本盤沒有互換之前的共和黨執政,如果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的話。作為軍人總統反而不會輕啟戰端。對現在求穩的英國是好事。
要是秉承著昭昭天命的民主黨繼續執政,英國說不定比原本的時空更多遭到打壓。
經過初步判斷,未來八年如果小心一些,英國說不定可以完成從容收縮的布置。要是民主黨執政就不一定了。
在送別老朋友上,艾倫威爾遜秉承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理念。都在麥卡錫面前下了這么多功夫,也不在乎最后這點時間。
“對了,約瑟夫,你和尼克松的關系怎么樣”艾倫威爾遜陪著麥卡錫去機場的時候,忽然想到,艾森豪威爾的副手好像是尼克松。
尼克松算是美國很少數,做過副總統然后又戰勝對手做過總統的人,肯定能力不低的。
“他算是我在政界少有還算和睦的朋友不能說特別的好,但也算是很不錯。”麥卡錫一聽對尼克松給出了高度評價。
在反對杜魯門的問題上,麥卡錫和尼克松高度一致,只不過側重點在不同方面。算是共和黨內部用反蘇攻擊民主黨的兩個大將。
尼克松更像是傳統的政客,實際上尼赫魯是屬于杜威領導的共和黨建制派大將。
“哦,既然是約瑟夫你的朋友,如果有一個合適的機會,我還真想要見見他。”艾倫威爾遜主動開口,表示對麥卡錫的交際圈非常感興趣,但是也提醒道,“其實尼克松看起來就不像是你這么令人非議,如果你的演講換成另外一個人,說不定更有轟動效果。”
如果不是珍重這個朋友,艾倫威爾遜根本沒有必要把這話說出口。
但說出口了就有說出口的效果,至少麥卡錫是很開心的,他已經感覺到了歐洲的政治氣氛和美國不一樣,這一次的歐洲之行算是不虛此行。
“那么,我的朋友,我們再聯絡,有空去美國看看。”麥卡錫一看時間到了,和艾倫威爾遜這個朋友依依惜別,開始了返回美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