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國力在一場戰爭中沒有損耗,怪不得你對這個國家一直這么警惕。”帕梅拉蒙巴頓聽完輕輕一嘆,話中也有一些羨慕的意思。
曾幾何時,這種正面應對任何挑戰者的角色,也屬于英國。但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了。
“美國要是吃一次大虧的話,說不定未來會收斂一些。這不一定是好事”艾倫威爾遜張了張嘴,用福禍相依的思維和妻子如此說道。
對美國造成重創,把戰爭力道完全傳導到了本土的戰爭當然是越南戰爭。
美國的實力在越南戰爭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國內陷入空前的經濟、金融和政治危機。尼克松就任總統后,對外政策做了調整。在一九六九年,尼克松在關島提出美國收縮戰線、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
輿論稱之為“尼克松主義”。是美國調整海外義務,以及與其盟友的關系,還包括對中蘇政策的總方針。即實力加談判。這即是美國霸權衰落和遏制戰略短期結束表現,也是美國戰略的一次重要調整。
這一次的朝鮮戰爭,美國只是把一部分二戰的紅利讓出來,實力未損。自然對再次介入越南的戰爭沒有記性。這一次要是真把美國打疼了,說不定美國就會對介入越南戰爭更加謹慎。
總的來說有好有壞,事情的發揮大多以雙刃劍的模式表現出來。如果英國知道當初獨立的北美十三州對這么對待自己,把就算把美國人殺光了,也不可能讓它獨立。
就算是身處當時的時間段,國家領袖也不一定能看到未來的趨勢。就拿德國統一這件事來說,不但是歐洲英法和意大利認為蘇聯只是小毛病,只要調整起來遏制德國統一的野心還不是輕而易舉。
就連同時期的美國,也不覺得蘇聯會轟然倒下,美國只是認為蘇聯認慫當一個老二就可以了,這已經是美國當時的最大愿望。
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農業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提出其政府經過三個多月的回顧和審議所制定的新的對蘇政策。稱之為“超越遏制”戰略,宣稱它是美國戰后對蘇聯政策的徹底改變。
其主旨是積極同蘇聯發展關系,加強美蘇合作,,把蘇聯拉進國際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國際社會中來。
“至于我們英國的政策,就是防守,對殖民地能拖就拖。拖不下去就要撤離,但在波斯灣、馬來亞一定要維持影響力,寧可把非洲的殖民地丟了也沒關系。”艾倫威爾遜對著妻子道,“對蘇聯的防范在于,不能讓蘇聯在陸地上將歐亞大陸截斷。不然就好像一戰奧斯曼帝國參戰的后果一樣,把一個包圍態勢變成蘇聯的反包圍態勢。這和維持波斯灣存在的戰略一致。”
一戰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實力其實強弱明顯,如果奧斯曼帝國不參戰的話,帝俄根本不會第一個被打垮,奧斯曼帝國參戰就相當于蘇聯南下截斷歐亞大陸的后果一樣。直接把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包圍網撕碎,反而造成了帝俄被同盟國集團包圍。
“要是美國這一次打的戰爭,有布爾戰爭的效果就好了。”帕梅拉蒙巴頓仍然耿耿于懷,對這一次朝鮮戰爭對美國的削弱不是這么滿意。
“我們要盡可能的維持住當前的軍力,等待下一次的機會。”艾倫威爾遜輕聲安慰著妻子,美國不長記性也是好事,不是還有越南戰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