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紳士們,該辦我們的事情了,以她的年齡,肯定有丈夫的。”艾倫威爾遜對著助手們拍了拍手,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既然已經送到地方,就該辦正事了。
瓊貝內特確實是有丈夫的,艾倫威爾遜本意讓人家丈夫歲月安好,自己代替負重前行。并沒有過多的要求,至于本次同來非洲,完全是出于朋友之間的互相幫忙,絕無他意。
尼日利亞殖民地,屬于英屬西非,英屬西非還包括了塞拉利昂、多哥和喀麥隆的一部分,還有英屬黃金海岸。
不過從面積來說,英屬西非的面積和英屬東非無法相提并論。尼日利亞就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
英國傳統上對殖民地的策略是合并,而不是分治。尼日利亞自然也是合并出來的甚至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一般情況下英國都會在獨立之前,把周邊的小殖民地合并到最大的殖民地當中。
只有英屬印度,是因為面積過大,而且和平教徒是真不想和印度教徒在一個國家當中。
最終才采取分治。大多數英屬殖民地的邊界沖突,其實和英國本身無關。實際上英國統治的殖民地都比做殖民地之前面積廣大。
但殖民這種事,就是做了好事不被記住,壞事被收入日記。
就拿印尼來說,印尼一個長期統治爪哇島的政權,要的是整個荷屬東印度群島。
而越南要的是連同老撾柬埔寨的法屬殖民地,殖民的遺產想要全部接收,被殖民的責任全歸宗主國打我,哪有這種好事
自從英屬印度,兩大教派非要分開之后,英國終于在殖民時代末期,體會到了分治的快樂,隨著艾倫威爾遜大力宣傳分治的好處,倫敦也開始認為,從前合并殖民地的舉動,某些情況下似乎也不完全正確。
尼日利亞的情況比較復雜,如果尼日利亞本地精英,能夠安分幾年給英國時間不要鬧事,艾倫威爾遜并不想要分拆這個殖民地。
根本原因是,尼日利亞是被法屬西非和法屬中非包圍的,周圍全部都是法國殖民地。
一旦尼日利亞被分拆的話,變成單獨的小國,就起不到隔絕法國兩塊大殖民地的重要作用。
這個作用,就如同整個和平教世界,從北非一直延伸到東南亞,中間恰好需要印度來隔絕,變成互不連接的兩部分對大家都好。
英屬尼日利亞的基本情況是,兩大宗教和三個民族組成的這么一塊殖民地。其中基督徒和和平教徒可以說勢均力敵,和平教徒稍占優勢這么一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