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關鍵的是,他可以展開游說,趕緊把倫敦周邊高污染的產業搬離倫敦。
英屬馬來亞現在就特別需要承接產業轉移,產業轉移這種事永遠都不嫌多。不能因為已經開始產業轉移了,現在就開始挑肥揀瘦。
作為一個勤儉持家的專員,他必須專注一切機會,把這些產業轉移到可靠的地方。當前沒有地方比他管理的殖民地更加可靠。
“我要給帕梅拉寫一封信,公主殿下暫時是不要回倫敦了,空氣太差,你只能先去澳大利亞,正好幫我把信帶過去。”
可靠的地方是有了,至于可靠的人,艾倫威爾遜還是比較相信本人言傳身教的妻子,目前只有兩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高度一致。
所以夫妻之間要坦誠,他會把關于促進產業轉移的事情在信中表明。他有自己在白廳的人脈,但同時也需要帕梅拉蒙巴頓身后貴族和商業的人脈,這不矛盾,可以共同促進政策的出現。
這對英國其實也是一個絕佳的契機,畢竟這么慘烈的事件出現,怎么的不需要反思反思反思來反思去怎么對待高污染產業
當前的大英帝國和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美國在二十一世紀就到處都是運營了大半個世紀的落后基建,同時還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高科技產業。
英國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一部分活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部分活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還存在點燈人、送冰人這種職業。
像是后世的美國還有現在的英國這樣的狀態,沒有一個契機出現大刀闊斧的改革。指望緩慢調整的話,簡直等于指望睡王變成肯尼迪。
如果這一次的煙霧事件,能夠利用上淘汰一批不符合時代的產業,順便淘汰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的很多古老職業,那么就不算賠賬。
此時的英屬馬來亞專員,沒表現出來興高采烈,都是在顧忌他本人英國國籍的身份。
更別提什么悲切,連開地區專員會議的時候都笑容滿面,沒被影響到。
現在倫敦的居住環境,大概類似于蘇聯的赫魯曉夫摟,雖然并非是極具社會主義特色的封閉式小區,但內部的環境其實是類似的,哪怕居住在樓房當中,仍然需要依靠壁爐生火,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戰后新建公寓樓,才存在一體化供暖。
倫敦總是出現煙霧籠罩,除了倫敦的工廠之外,倫敦市民的家庭用火也是功不可沒。
艾倫威爾遜本身就有家庭用火經歷,在那個時候尤其是冬天,他都能看見一塊一塊不大的黑色顆粒從自家的煙囪當中飄出來,整個城鎮都是這樣。也虧他家是同緯度最冷的地方,從來就不缺乏北風。
瑪格麗特公主,就直接被艾倫威爾遜推上了返回澳大利亞的專機,做一次信使。
帕梅拉蒙巴頓也才剛剛返回珀斯,趁著身體還比較方便,她去了武麥拉發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