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就倫敦城區改造這件事,煙霧事件的出現當然是好事。只是艾倫威爾遜不能表達出來,不然幾千人死亡的家屬可不會接受。
倫敦這一次的改建安置條款,幾乎就是一比一照著棚戶區改造的安質條款臨摹的。
不過并不存在拆字一噴,百萬富翁的后果。能夠一比一置換新房就不錯了以現在英國的財政,補償款之類的東西肯定占比不大。
以房換房是本次倫敦改建的主要安置方式,當然在這期間的住宅花費,倫敦市政府會酌情給與一定的補償。
沒有英屬馬來亞擴充的產能兜底,憑借英國自己就非常難辦,更別提倫敦東區就是工業區,工廠遷徙一定會影響產能的。
艾倫威爾遜一個海外專員,和本土的官員有著明顯的不同。如果說最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兩點,一點是靠山強大,一點是膽子夠大,兩者相輔相成。
因為有蒙巴頓家族做靠山,他才敢對任何具有風險的事情插手,最終的結果都不算差。才一直不算磕磕絆絆走到了今天。
已經被定義為重大民生工程的倫敦改建,他這一次是極為上心的,還有內閣秘書諾曼布魯克的幫忙,在做內閣秘書之前,他就是重建部的常務副大臣。其實就是重建部的常務次長
戰后重建的規劃都出自于諾曼布魯克之手,有這樣一個在建筑領域不下于天啟皇帝的內閣秘書,艾倫威爾遜的規劃自然是如魚得水。
“英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民生工程。”諾曼布魯克對艾倫威爾遜以房換房的想法表達了欣賞,而且他現在也同意,煙霧事件確實在這件事上是一個利好。
“蘇聯體制的國家,好像對這種模式并不陌生。東歐國家的房屋都是分配的。”艾倫威爾遜話鋒一轉,也沒有忘記自己是可靠的人,“當然國情不同,但是出于成本考慮,這還是有得賺,應該可以讓施工的地產商滿意。”
畢竟從平房到樓房的一體化,一棟房子變成一個七層樓,節省出來的土地還是很有價值的,這可是倫敦,在全世界來講都算是一線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方。
以房換房的政策,可以縮小房屋占地面積,把這些土地給地產商人開發,這樣地產商人有利可圖,倫敦市政府也落得一個清閑,算是兩全其美。
在實踐中,由于東區安置房的價值可能比較低,補償的數額也可能會被拉低。
所以,首先應該確定一下,自家被劃為拆遷范圍的房屋,是否屬于安置的房屋。
這樣倫敦東區最終將會節省土地面積,還有利于人口集中,某些地方學習一下蘇聯其實不算大事,可以換一個不這么蘇聯的說法嘛。
如果這件事能夠波瀾不驚的有好結果,沒準倫敦東區將會長期成為工黨的大本營。其實現在倫敦東區也是工黨支持者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