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開始轉移,還能夠保證處在倫敦政府的控制之下,真到了讓資本家用腳投票的那一天,英國就控制不住轉移什么不轉移什么了,一旦開始就如同這一次荷蘭的海堤一樣,一瀉千里。
“一百三十六處工廠,處在轉移名單當中,還有涉及到機械、汽車和造船的配套工廠,二百二十七個要保留”艾倫威爾遜帶著東區的調查報告,來到白廳七十號內閣辦公廳。
他萬里迢迢回來,本來就是回本土挖墻角的,英國一只腳在二十世紀,一只腳在維多利亞時代,就和后世美國同時有硅谷和黑命貴一樣搞笑。
“會不會造成失業問題”諾曼布魯克微微皺眉道,“東區的人口本身就貧困。一下轉移出去三分之一的工廠”
“尊敬的爵士,產業升級是遲早的事情。”艾倫威爾遜無奈的搖頭道,“但是當前,改建計劃本身就能夠吸收一批勞動力,年之后改建計劃完成了。就沒人想起來那些無法致富只能給國家帶來負擔的職業了。”
艾倫威爾遜覺得,實在不行就只能發展第三產業了,第三產業倒不是完全沒有優點。
最大的優點就是,服務業不會出現生產過剩這種爛事,你開個飯店會非要把吃飯的人喂吃撐了還是理發的時候要把客人的頭皮刮下來
人服務人的行業,是不會出現產能過剩這種事的,后世美國也不是服務業導致的問題,而是真的把工業都快轉移沒了,幾乎就只剩下服務業。
類似德國那樣保留工業實力的國家,和服務業一起支撐國家也沒出什么問題。
無非就是一個適度的問題,美國從向日本轉移產業開始,后來又是韓國,又是東南亞,一波接一波永遠不停歇,那不出問題才怪呢。
雖然艾倫威爾遜說的天花亂墜,諾曼布魯克可沒有直接答應下來,還是要進行一番評估,產業的轉移必須符合基本原則,高污染低利潤。
這個標準艾倫威爾遜覺得沒問題,什么不都是從易到難么有的轉移就不錯了,多少國家想要被轉移都沒機會,比如二十一世紀那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絞盡腦汁向睡王證明,我是我們的人,沒人比我更加可靠。
有聲有色的大國總是想要付出小代價,得到大收獲。這就非常令人不欣賞如果能夠罩著喜馬拉雅山狠狠一撞,死個十萬八萬的士兵,丟個十幾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表達誠意。
這種解不開的死仇下,華盛頓一定會感覺到誠意,老仙還是豁不出去。
至于美國手中的金融業能不能養活三億人,艾倫威爾遜不知道,他知道英國在怎么樣,也只有五千萬人,保留高端制造業和金融業加一起,壓力比同樣這么干的美國人小很多。
實在不行還可以移民,澳大利亞現在還不到一千萬人口,同樣可以做接盤俠,讓在英國失業的人口,換一個地方開啟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