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結束,拿出來一份有關于蘇聯新領導層,可能導致會緩和的報告,其中報告當中闡述了,這可能是結束柏林危機機會的條款,對此時的英國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做出局勢可能會緩和的判斷,艾倫威爾遜是根據自己的記憶做出抉擇。現在的蘇聯領導層當中,只有莫洛托夫算是和斯大林思維一致。
而赫魯曉夫后來會做什么,艾倫威爾遜是見過的。至于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兩人的主張大同小異,貝利亞還專門表示要促成德國統一,不論是誰都比斯大林更加容易應對。
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朝鮮戰爭,斯大林對朝鮮戰爭是堅決支持的,非常想要抓住這個機會給美國放血。斯大林死后,不到四個月朝鮮戰爭就停戰。
有這個大背景,才是判斷斯大林之后的蘇聯領導層,短期內不會找事的原因。
可以確定的是,以現在的局勢,出現任何一點變化都可以被認為是好變化。就如同比較二十一世紀的英國是什么樣,艾倫威爾遜怎么折騰現在的英國都是好事一樣。
那么現在英國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應該發揮影響力,促成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的結束。
柏林危機關乎于歐洲的安全,而朝鮮戰爭在這個時空當中,英國畢竟是沒有派出地面部隊參戰,眼睛一閉就說自己是中立國,也是完全可以的。
這兩條也是作為本次評估的核心,送到內閣秘書諾曼布魯克的手中。
“首相傾向于親自出訪一趟蘇聯,尤其是看到了你的兩條核心條款之后。”隔了一天,諾曼布魯克讓私人秘書叫艾倫威爾遜過來,開口吩咐道,“這其實是對政客而言,非常有魄力的舉動。”
“魄力說不定會造成支持率的下滑。”艾倫威爾遜微微皺眉道,“可能我的建議有些激進,具備了應該避免的風險性。”
“在風暴潮之后,內閣的支持率很高。首相可能覺得這一次的出訪,如果能夠在外交領域有所建樹的話,有助于增加政治聲望。”
諾曼布魯克話畢,艾倫威爾遜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是這樣”
“艾倫,其實你和蘇聯人接觸的并不少,波茨坦會議你參加過。”諾曼布魯克想了一下道,“我把你的名字加入到了隨行人員名單當中,利用上你對國際局勢了解的程度,輔助首相完成這一次的訪問。”
歸根究底,斯大林的葬禮并非一個正式外交場合,卻可以利用上來進行外交工作。艾德禮首相選擇出席這一次的葬禮,理由也是說得過去的。
“當然,能夠有這樣一次隨行的機會,我感到萬分榮幸。現在我們可以在這一次的訪問當中,看看蘇聯控制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這也有助于未來對蘇聯的評估。”艾倫威爾遜已經有些躍躍欲試,
其實不用想也知道,現在半個世界都在悲痛當中,艾倫威爾遜可不認為這是假的。
時間緊急,一直盡善盡美的艾倫威爾遜決定找海蒂拉瑪傾訴一下離別之情,這兩天他一直看新面世的小說,叫007大戰皇家賭場,售價十先令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