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也是真的沒效率,越南人就不能勇敢一點,主動把法國人趕下海”躲在吉隆坡的馬來亞專員,專門訂購了法國的報紙,還對已經到達西貢的英軍顧問團保持聯絡。
左等右等大戲就是不上演,只能在千里之外對要付出鮮血的法國人比比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本質,在此時表達的淋漓盡致,提上褲子就是硬氣。
既然法國人還需要時間,艾倫威爾遜只能繼續自我表功的生活,在多年以前他也在英屬印度的首府新德里這么干過,每天就對印度人說印度的未來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不過現在他對英屬馬來亞的看好就真誠多了,他是真的覺得,打基礎的時候已經過去,英屬馬來亞即將進入積累階段,積累財富慢慢的攀爬,這是需要時間的,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步。
在這個過程當中,英國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對馬來亞的經濟發展保護。這同樣不可避免,在原本的歷史上,其實是日本起到了這個作用,當然按照時間,應該是三十年后的日本。
在日本發展起來之后,開始提出來了雁陣戰略,獨立的馬來西亞就成了日本的小弟。
那個時代的馬來西亞和現在的英屬馬來亞優勢差不多,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港口紅利,錫礦有利于發展半導體。原材料豐富,木材油棕應有盡有;氣候宜人,沒有天災;交通便利,工人充足,一切似乎都在往很好的方向發展。
但隨后馬來西亞的大哥日本,被美國用廣場協議打出一個暴擊,連大哥都跪了,馬來西亞自然不能避免被大哥倒塌的尸體砸死,就如同蘇聯倒了會砸死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一樣。
馬來西亞的幾大龍頭產業,電子、汽車、化工、能源幾乎與日本息息相關,直接沉淪。
而現在的英屬馬來亞,有英國產業轉移和軍事保護,周邊還有荷蘭的軍事力量,不遠的南方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幫助,條件上已經比日本帶著的時候好了太多。
現在都不是等著讓日本帶領了,而是要和日本并駕齊驅。
艾倫威爾遜就不相信,英國好歹做了幾百年世界霸主,帶領一個殖民地發展經濟,還能比一個半點軍事力量都沒有的戰敗國差了
就算英國沒有日本的經濟規模,艾倫威爾遜自認為他肯定比日本人強。
走訪新建立的各大工廠時間,艾倫威爾遜聽著各地區專員的自我表功,樂觀情緒稍微克制了一點,他開始表達樂觀情緒,下面的地區專員就有樣學樣,這玩意好像叫浮夸風
“樂觀情緒是對著馬來亞臣民的,我們自己不能相信。埃弗雷德,你沒有在英屬印度工作過,不知道我們當初是采用欺騙策略,糊弄印度人的。”
艾倫威爾遜馬上調轉槍口,表示馬來亞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根本樂觀不起來。
他拿在英屬印度,用假數據迷惑處在旱災的印度人,用來和當前的輿論做對比,最后道,“當然了,和越南人相比,當來的馬來亞還是非常幸福的,至少不用吃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