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一直對美國保持善意,現在看來,世界分為兩個是不可避免的。”莫洛托夫神色頗為復雜,雖然在遠東,美國打了三年多的戰爭,但這對美國的國力沒有損失。
而蘇聯雖然已經從戰爭中的損失恢復,甚至比戰前還更加強大,但和美國相比還是差很多,問題如果僅僅出在美國身上,倒也不是沒有辦法,可問題是北約內部的其他國家,英法德意,都是實力強大的美國盟友,至少比東歐國家要強大很多。
可蘇聯這邊的盟友是誰呢像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人口都不如比利時。更別說和英法相比,如果北約內部的荷蘭是蘇聯的盟友,都可以說是蘇聯這邊的強大盟友。可在北約當中,荷蘭根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國家。
東歐的人口也西歐相比,確實是差得太遠了,比蘇聯和美國單獨對比的差距還大。
“是的,我們一直避免和美國對抗,可是華盛頓對我們的善意當做看不見,責任不在我們。”赫魯曉夫嘆了一口氣,要說是緩和,他可以說比斯大林放的姿態還更低,希望改變美蘇之間的敵意。
可有些事情不是釋放善意就行的,蘇聯也不能一味的退讓,赫魯曉夫心中認為,只要給蘇聯時間,蘇聯本身的國力超過美國,實力對比就會出現決定性的變化,所以才主張緩和,可緩和不能是單方面的善意,繞了一圈他現在明白,就算是和平競賽也要以武力為后盾。
隨著北約軍事化已經不可避免,赫魯曉夫也在想,蘇聯也應該建立自己的軍事同盟了。
當然還不用這么快,等待輿論發酵,蘇聯做出了所有的善意之后,便可以建立一個囊括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同盟,用來和美國對抗。
“莫洛托夫同志,如何和兄弟政黨聯系并且認可我們的主張,就是你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了。”赫魯曉夫從做了蘇聯的掌控者之后,也開始注意說話的態度,并不像是從前那樣大呼小叫。
不過長久以來的習慣是改不了的,他注意口吻僅限于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至于勃列日涅夫、謝列平并沒有這個待遇。
尤其是當前最年輕的中央委員謝列平,只有三十五歲的他尤其被赫魯曉夫認可,他認為蘇聯的干部就應該年輕化一些,而不是在一群一九一八年就管理這個國家的老人手中。
此時的謝列平已經是蘇聯政壇的后起之秀,旁邊已經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當然他還想不到,十年后他會同時做中央、主席團委員、中央書記、黨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等四個黨政要職,在蘇聯權傾朝野。
周圍有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葉戈雷切夫、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季庫諾夫、真理報的梅夏采夫、克格勃和共青團更是謝列平的大本營。可能不會有一個二號人物,再有謝列平這么大的權威了。
如果艾倫威爾遜是蘇聯人,他認識謝列平,肯定會勸說鬧什么鬧。
跟著勃列日涅夫有什么好處,就憑借謝列平的年齡,按部就班蘇聯早晚是他的,赫魯曉夫的有什么問題,等你上臺之后都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