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將軍此時來了興趣,想要聽聽英國佬在撤軍的這段時間有什么想法。
“如果巴黎不介意的話,我建議法軍在撤離之前,對北越境內還能掌控的地區進行系統性的破壞,盡量瓦解這個蘇聯小兄弟的國力。這對未來的周邊國家的安定有好處,雖然破壞不能永久解決問題,但兩三年內是肯定很奏效的。至于具體的辦法,包括但不限于,擊殺北越境內的牲口,這樣會影響農業生產,我不知道北越境內是否存在發現的鐵礦,如果存在的話,我建議對鐵礦進行布雷。”
艾倫威爾遜洋洋灑灑的開口,至于炸掉工廠,摧毀電力、掠奪文物之類的基本操作,提一嘴就行了,沒完沒了的說會顯得他這個專員沒有格局,非常小氣。
這些行動,最好是讓北非殖民地的士兵來做,一方面可以避免法軍本土士兵的傷亡,另外一個方面這些北非殖民地的士兵,在破壞同樣是殖民地的北越過程中,會深刻了解到法國對殖民地的態度,回到北非可能會三思而后行。
“尤其是這種注定要遭到譴責的事,一定要讓殖民地士兵來做。”艾倫威爾遜特別強調道,“納瓦爾將軍,法國人手中的殖民地可不是一個,據我所知,阿爾及利亞被殖民地的過程中,法軍也是遭到激烈反抗的,越南的局勢崩壞,要是傳到其他殖民地,很可能會帶來連鎖反應。”
“甚至會給英國殖民地帶來連鎖反應。”納瓦爾將軍一聽,指出艾倫威爾遜的范圍有誤。
“我并不否認這一點。不過馬來亞的族群比例,有利于英國進行調和工作。”艾倫威爾遜瞇著眼睛道,“這是經過一九四五年就開始的布局,而法國在戰后只有軍事行動。”
納瓦爾將軍知道艾倫威爾遜說的是實情,法國在戰后迅速開始重新接管殖民地,并且對戰時有所發展的獨立勢力進行鎮壓,光是在馬達加斯加登陸,就殺了十萬人。鎮壓阿爾及利亞的請愿射殺了五萬人,至于越南就不用說了。
法國在戰后的態度不可謂不強硬,和當時倫敦反復討論英屬印度獨立的猶豫,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也確實迅速穩定了各大殖民地。
“也許我還有為法國做一點貢獻的機會。”納瓦爾將軍沉默良久,表達了贊同夸獎道,“要說專業,你曾經經歷過一次撤軍,確實比較專業。”
“我們英國在印度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當時英屬印度遭遇到了旱災,也不用這么做。”艾倫威爾遜把事情都推到了自然災害上面。
實際上艾倫威爾遜很明白,他出的主意已經類似于三光政策不過這種東西完全看立場,敵方可以這么叫,我方這就叫焦土政策。要是還覺得難聽,可以換一個中性詞,比如說叫堅壁清野,或者其他什么詞都行。
納瓦爾將軍不置可否,他已經認可了這些建議,法國人在這點上不怎么有道德負擔。削弱北越的戰爭潛力,義不容辭。
“如果之前英國軍事顧問,像是艾倫你這么熱心,可能我們會聽到更多軍事上的不同意見。”納瓦爾將軍開口顯然意有所指,英國軍事顧問團的到來,沒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