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放市場給日本,讓日本從紡織業開始走出戰爭泥潭,在麥卡錫眼中這是單方面的恩惠,現在的日本人生活,超過日本在任何時期的生活水平。
這一切都是美國帶來的,艾倫威爾遜在馬來亞的時候這么說,麥卡錫同樣也是這么認為的,既然是恩惠,在關鍵時刻日本就要給美國回報。
尼赫魯組織的國際會議,以美國是殖民國家理由阻止美國發揮影響力。那么替美國說話的任務就落在了日本身上,麥卡錫必須讓鳩山一郎同意這一點。
不得不說,鳩山一郎和吉田茂是不同的,雖然在減輕負擔駐日美軍負擔自我防護上,鳩山一郎比吉田茂連自衛隊都不想成立,完全指望美國保護不同,算是幫了美國一個忙。
但鳩山一郎想要的更多,他是真的想要獨立自主,知道了麥卡錫的來意之后,打心里就不愿意替美國出面得罪人,如果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是以美國馬仔的面目融入,對鳩山一郎所追求的理念來說,是一個打擊。
麥卡錫可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訪客,在溝通不暢出現之后,直接祭出了所謂的事實。那就是美國可以對日本紡織品的反傾銷進行調查。
這正是麥卡錫所擅長的,只不過他之前都是調查所謂的親蘇嫌疑份子。
“好吧,出于和美國的同盟關系,這是日本應該做的。”鳩山一郎禮貌的做出了保證,反傾銷調查的威脅,迫使他念頭通達了。
對此時的日本來說,針對紡織品的反傾銷調查幾乎致命的,日本紡織品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太大了,一旦遭到華盛頓的打擊,日本就會大踏步的后退。
如同艾倫威爾遜所料,根本就不用到用農業威脅的地步,光是在紡織品出口上動動腦筋,就足以讓日本妥協,麥卡錫直接就從鳩山一郎這里得到了想要的保證。
日本這個國家就是建立在美國的扶持上,這種關系是不對等的,一旦美國動真格的,日本除了妥協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真摯的友情就如同艾倫威爾遜和麥卡錫這樣,在從東京取得進展之后,麥卡錫以高興的口吻,和艾倫威爾遜分享了這一次的勝利。
“太好了”艾倫威爾遜看著麥卡錫的信,過程和他預測的差不多。美國發出威脅,日本就會妥協,所以他非常支持麥卡錫的日本之行。
麥卡錫的日本之行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以麥卡錫的性格來說,一旦事情不順利他一定以威脅的口吻,來迫使日本妥協。
日本的妥協會開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那就是面對美國的威脅日本是沒辦法的。麥卡錫這一次成功了,未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美國政客效仿。
可以說麥卡錫為以后美國收拾日本了一個范例,有他這么一個榜樣在,效仿的人一定會接連不斷的出現,只要美國需要,日本就會被收拾一番。
這當然值得高興,能收拾日本的只有美國,別的國家沒有這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