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么,日本剛開始對開放的中國投資時候,覺得中國工人懶惰的原因。兩千年之后日本工作時長大幅下降,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馬來亞殖民地的人口畢竟不是很多,考慮到族群平衡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艾倫威爾遜短時間沒地方引進華人了。
日本人口將近九千萬,他就是把馬來華人的工作變成零零七制度,效果也不是很大。
幸虧日本的自然條件不如馬來亞殖民地,外在條件上馬來亞殖民地還是占優的。
問題很簡單,如果馬來亞糧食自給率是百分之二百不用進口,日本只有百分之五十。那日本的百分之五十缺口,是不是需要勞動力來換
日本只是缺糧食么鋼鐵制造大國沒有鐵礦,汽車大國沒有石油。后者馬來亞就有,前者可以通過帝國特惠制想辦法,澳大利亞的鐵礦是自家的。
日本這個國家缺的地方多了,方方面面都需要勞動力來換,換句話說也是不勤奮不行。
地大物博確實是能夠憑空制造出來一個緩沖區的,一戰之前美國和德國都在工業領域超過了英國,但兩個國家明顯沒有英國人的日子舒心。
根本原因就是英國有龐大的殖民地兜底,讓英國面對兩個工業已經超過自己的國家,仍然過著遠不如自己的生活。
艾倫威爾遜還是給予了田大買辦鼓勵,美國能開放市場幫助日本。他能做的可不僅僅是開放市場,還能在帝國特惠制之內,幫助馬來亞殖民地找到便宜的資源。
所期望的是,就是讓工業化起來的馬來亞殖民地,幫忙穩固英鎊區。
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無數人涌上街頭,高呼祖國萬歲。巨大的橫幅和涌動的人群成了歡樂的海洋,街道上張燈結彩,慶祝這一特殊的日子。
雅加達街頭的這一幕,隔了一天就出現在行政公署的辦公桌上,愛麗莎看著眼前的頂頭上司,目光在桌子上的照片和頂頭上司的臉上游離不定,“專員”
“你忘了,我懂漢字。”艾倫威爾遜看著照片上祖國萬歲的背景,心中嘆了一口氣。很難想象這個時代的印尼和中國是這種關系。
在一想到后世網絡上對印尼的看法,這簡直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后世對印尼的看法,就差食其肉啖其骨了,轉變就是中央情報局在冷戰的巔峰之作開始的。
當然他知道根源在什么地方,就在于他腳下的土地,英屬馬來亞殖民地。
在蘇加諾以及印尼人的內心深處,一直堅定的認為英國這塊殖民地的最佳歸宿應該是并入印尼,回歸偉大的滿者伯夷帝國,而現在馬來亞殖民地顯然是在殖民主義的余孽在東南亞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