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行政公署,殖民地官員們眼見著頂頭上司,帶著一身獨特的氣質回來,鼻子好使的人還能聞到一丟丟的香味。
行政局負責人和西馬專員,已經在高級專員辦公室等待,頂頭上司出來,也把這種氣味帶了進來,“專員,味道挺大的。”
“今天是沒辦法了,得換衣服。”艾倫威爾遜走到自己的辦公桌坐下,緊接著開口道,“不管是什么信仰,馬來人的清真寺,華人的寺廟都不準拆除。我們要尊重他們的信仰,把需要報告的文件給我”
尊敬的殖民地高級專員,剛剛從送子觀音的寺廟回來,倒也不是因為安娜的二胎計劃,而是出于尊重華人多子多福的傳統,為了讓殖民地的人口結構健康發展。
根本目的是讓兩大族群的人口比例一直維持下去,馬來亞殖民地的養老問題是不能指望所謂的養老金的,養老金本質上是年輕人創造的財富在政府調配下用來贍養老人。
指望養老金,或早或晚都會入不敷出,像是英國這類的老牌帝國主義,就需要前殖民地的底蘊補充,后世的英國就是打造金融中心,吸引有錢的移民來英國消費。
像是東亞國家,年輕人壓力過大,出生率就會雪崩,遲早會出現七姐妹贍養全國的場景。
國土資源是一個定量,像從前并不是殖民國家的國家,要么像是蘇聯那樣地大物博,要么人多力量大沖破歐美聯手布置的大過濾器。
在這個過程中,傳統觀念不容忽視,觀念一旦改變就回不去了。和平教國家因為宗教問題,沒什么生育率的問題。除了經濟水平低之外,和平教的傳統觀念頑固也是一大因素。
而馬來亞需要兩大族群平衡,所以焚香禱告的封建糟粕,艾倫威爾遜也要主動接觸。
拿著兩個屬下的報告,艾倫威爾遜嘴巴還在比比叨,“聽說香江北面的中國,不是正在宣揚人多力量大么,我們換個名字也采取相同的輿論。馬來人那邊不用催促,弄好一個族群,另外一個族群自然會跟上。”
“明白。”愛麗莎拿出來和頂頭上司的同款習慣,一個小筆記把話記了下來防止忘記。
“理論上,馬來亞殖民地在五千萬人口之前,是不會感受到人口壓力的。”理查德盤算了一下,點頭道,“還處在我們可以搞定的范圍。”
艾倫威爾遜正在拿著檳城、馬六甲、吉隆坡和新加坡的城市化大建的調查報告,隨意看了兩眼道,“第一波城市化建設已經可以開始了。等到帕梅拉從倫敦帶來一群規劃師就可以正式開始,監工由香江的四大公司解決,至于建筑材料,水泥鋼鐵現在的馬來亞都不缺乏,第一輪城市化可以開始了。東馬的古晉和哥打基納巴盧不著急,延后一年開始。”
從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開始算,再過一個月就是十一年了,馬來亞殖民地人口已經過了一千三百萬。戰后日本南方軍被馬來亞截留下來,修建了一批住房和基礎設施,但單獨住房和十年前的道路,也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
最為關鍵的是,馬來亞也確實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城市化來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