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的三個部分,最簡單的當屬衛星發射,這也是各國太空計劃當中的標配。
而載人航天在冷戰時期就只有美國和蘇聯進行過,至于登陸月球則只有美國自己干過。
而計劃之外的空間站部分,至少在蘇聯活著的時候,蘇聯是占據了絕對優勢。
空間站也是太空爭霸的尾聲,和美國星球大戰宣傳震天響卻實行不多不同,蘇聯為了反制星球大戰的紅星作戰計劃是進入了實行階段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就是紅星作戰計劃當中的一個成品,而更大型戰斗空間站計劃還沒完成,蘇聯已經解體。
整套戰斗空間站,將由激光武器系統和太空核導彈兩部分組成,自然從地上的核導彈美國可以通過反導系統攔截,那么蘇聯就在天上建立一個無法攔截的平臺。
這種想法連說出來都不能令人相信,更何況還進入了實行階段,光是普通空間站對這個年代的各國來說都不可能,艾倫威爾遜自然也就不會把這部分拿出來。
可以實行的三個部分,英國做到衛星發射屬于正常,載人航天就已經屬于驚喜。登陸月球艾倫威爾遜心里都沒當回事。
登陸月球計劃,是美國憑借巔峰國力加上馮布勞恩團隊制造出來土星五號火箭才完成的,終于在一路落后的情況下,憑借登陸月球搬回劣勢。
如果把太空爭霸的四個階段來比較,蘇聯在發射衛星、載人航天階段都是毫無疑問的勝利者,但在第三階段輸給了美國。
而第四階段的紅星大戰和星球大戰的對決,蘇聯依仗和平號空間站的積累,比美國拿出來更多成品,但因為蘇聯解體,無法讓人們知道誰更厲害。
“尊敬的大臣,這一份計劃名為梅加羅克項目。由英國星際協會負責制定。至于兼顧軍民兩用的部分,請看。”艾倫威爾遜指出來了計劃當中的閃光點。
當然這一部分是他本人通過后世記憶加上的,但沒關系,馬上就會成為哈羅德威爾遜未來的政績。
這一部分主要是,占領近地軌道保障全球通訊的部分,后世的太空軌道首先是國際上遵循太空軌道位置先占先得的原則,即后來者要與先占者協調,避免與在軌衛星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軌道與無線電頻率。
蘇聯雖然是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但在剛開始沒認識到這一點,至少不如美國認識的深刻,發現了蘇聯沒注意到的領域,讓美國奮起直追搶先完成了布置。
但是艾倫威爾遜可知道,后世北斗成功布置最大的受害者是歐洲的伽利略計劃。
原因就是北斗和伽利略目標軌道是同一個,一個搶先完成,另外一個沒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