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個領導軍方的父親。”艾倫威爾遜一本正經的糾正道。
好不容易回到倫敦一趟,兩人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又去了蒙巴頓的家,今天就沒有大姨子一家談上議院席位的事了,翁婿兩人好好鍵政了一把。
所謂的三軍改革,海外駐軍早已經完成了,蒙巴頓現在要做的是把改革延伸到英國本土。
“艾倫,你在馬來亞殖民地和斯康斯一起,提議組建本地人為主的作戰部隊,他們值得信任么”蒙巴頓談及了遠東聯合作戰司令部的運行之后,談及了這件事,畢竟要組建的作戰部隊,遠不是一般的治安部隊,裝甲師、海軍陸戰師那都是主力作戰部隊的編制。
“所謂的信任,過于虛幻。只能是工作上考慮的一個方面。殖民地雖然以華人和馬來人為主,但其實也是不同的。”艾倫威爾遜詳細的解釋著自己的想法。
他在馬來亞推行的教育,并沒有刻意的把當地華人去民族化。
但馬來亞殖民地的華人長大之后,肯定不會和大陸一樣,民族自豪感就不能比。
就如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件,馬來亞的教科書會首先提及,這條航線原來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更早控制在印度朱羅王朝的手里。加上這個前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就小了許多,成了一個很一般的事件。
但艾倫威爾遜又沒有撒謊,他沒有偽造過歷史,這本就事實。阿拉伯對東南亞的影響看現在遍地的和平教徒就知道,印度的影響,可以從東南亞遍地的寺廟看到。
談不上用不同文明去拉踩,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表述就可以了。按照這一套教材教育長大的人,不會為自己的民族自卑,同樣也不會有曾經領先世界過的錯覺。
“當然最主要還是用經濟捆綁,一個貧窮的地方,不管理論多么的有道理。自身沒到那個層次,說什么都是沒用的。”
艾倫威爾遜平和的道,“我有很多辦法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威脅,比如在香江開放幾天邊境線。我只求和中國井水不犯河水,只要馬來亞殖民地安全,英國可以和中國距離產生美。”
帕梅拉蒙巴頓用迷戀的目光看著丈夫,對父親解釋道,“如果開放邊境,出現逃亡潮的話,整個國家的形象都會出現影響。不管他們怎么解釋,全世界只會看到貧困導致的逃亡。”
“我們可以不這么做,只求相安無事。對抗起來,是兩敗俱傷的后果。”艾倫威爾遜平淡的道,“我還是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印尼身上,這樣我們的海軍有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