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是外交部常務次長,如果摻和進去,可能會被誤認為代表英國的態度。眾所周知我們和法國人不同,對殖民地獨立一直都持開放態度。”
艾倫威爾遜挺直腰板,一副老派英國紳士的樣子,就好像剛剛包藏禍心的人不是他。
這件事說難也難,因為當前法國正處在一個特殊的節點當中,因為阿爾及利亞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已經讓法國不堪重負。導致了法國左右兩派的激烈矛盾。
對于殖民地問題,法國國內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態度法共以及支持者主張讓殖民地獨立,反對政府推行殖民政策;右翼與中間派勢力則主張繼續保留對殖民地的統治。
與法國同屬西方聯盟的美國,為了與老牌殖民帝國爭奪在亞洲和非洲的利益,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推行新殖民主義,不贊成法國的強硬殖民政策。
而且,由于美蘇冷戰,美國極為關注在西歐的冷戰陣線力量。而對外殖民戰爭須將法國資源的很大一部分轉用于殖民計劃,致使法國國內實力空虛,這不符合美國加強西方聯盟實力抗衡蘇聯的目的,由此造成了法美之間的緊張關系。
但為了擺脫殖民戰爭的困境,法國不得不進一步從經濟、軍事上求助于美國,從政治、外交上求助美國,并降為美國的小伙伴。法國人民又因此反對美國的干涉和控制,要求政府結束殖民戰爭。
這還不算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駐軍的因素,軍方是一直要打下去的。
這么多原因導致了現在法國出現了各自支持者都在集會的盛況,而這種街頭政治是傳播言論的絕佳場所,不但傳播速度快,而且深度足夠。
所以艾倫威爾遜才拜托妻子,看看能不能在法國當前的街頭政治當中加一把火。
至于在這一場街頭政治的對決當中,法共會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越是極端的主張,在街頭政治的環境當中,越容易傳播。極端言論總是比理性言論更容易得到擁護者,這是街頭政治的特征。
在街頭政治的對壘當中,法共如果要堅決終止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很可能會變成第二個饒勒斯,饒勒斯是一戰之前法國社會黨的領導人,還是一位雄辯的和平維護者,對第二國際抱有很大的信心,把它看作是中流砥柱。
當戰爭臨近時,他呼吁遏制戰爭,被一個民族主義狂熱分子暗殺。
“其實我更想看看,美國人見到這樣的場景,會怎么樣”摟著妻子的肩膀,艾倫威爾遜滿是暢想的道,“出于瓦解法國殖民影響力的角度,美國人應該支持終止殖民的政治力量,可這一股政治力量是法共,這個選擇肯定有意思。”
“才回到倫敦,就玩花樣。”帕梅拉蒙巴頓沒好氣的嘀咕,“就看你能不能讓我有動力了,我最近的身體總是有氣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