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臥底,你要怎么說服我讓你繼續留在組織
兩相對比,他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之處。
“如果”。
在上一次的面試中,boss在真實信息前用上了“如果”這個詞,讓真實信息變成了假設。
而這一次,boss沒有用“如果”這個詞,前半句話不是假設,是個肯定句。
假設的,是懷疑的。
那肯定的才恰恰相反是假設的
這樣就能解釋了。
一墻之隔的降谷零則是開始認真思考起涼宮夏生這個問題的回答。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陷阱,有多種理解方向。
你是臥底,你要怎么說服我讓你繼續留在組織
前半句是肯定句,沒有疑議,但后半句就有多種解讀了。
后半句中一共有兩個角色,“你”和“我”,“你”是臥底,“我”是黑衣組織的boss,場景就是現在的情況,“你”被“我”面試。
但“我”究竟知不知道“你”是臥底
如果“我”已經知道“你”是臥底,那么“你”又知不知道“我”已經知道“你”是臥底呢
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下意識結合自身考慮,如果他沒有仔細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只想到了黑衣組織的boss不可能在知道他是臥底的情況下還來面試他,那么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一定是“我”不知道“你”是臥底,“你”作為臥底要怎么說服“我”讓自己留在組織。
而相反如果他不是臥底的話,那就缺失了第一層的考量,在不深入解讀的情況下,會把“我”知道“你”是臥底作為前提條件。
通過他回答的方向,boss可以簡單檢測他的身份。
但以上兩種方向的前提都是不深入解讀。
他現在坐在這里,隱藏身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得到黑衣組織boss的賞識。
畢竟他是臥底,爬得更高才能搜集到更多情報。
思考完這一切,他答道“boss,在您的提問中,以我是臥底為前提,但您是否知道我是臥底,以及我是否知道您是否知道我是臥底是個未知數。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涼宮夏生“”
零,你在說什么原來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嗎
他不禁慶幸起降谷零沒有被他嚇到,心中的負罪感少了幾分。
與此同時,他抬頭瞥了琴酒一眼。
琴酒是怎么想這個問題的
琴酒原本正認真觀察著降谷零,但在涼宮夏生看過來之時,他敏銳察覺到涼宮夏生的視線。
boss在看我,當然要迎上去。
于是,他收回觀察降谷零的視線,轉而看向涼宮夏生。
boss在這種時候看,他一定是想知道他對于安室透這個回答的反應。
是在考驗他啊。
于是,他對涼宮夏生淡淡一笑,輕輕點了點頭。
而涼宮夏生看到琴酒的反應,不由得松了口氣。
看來琴酒沒有因為他選錯選項而懷疑降谷零,這大約是降谷零這個解讀滿分的原因。
心中的負罪感再次降了幾分,幾乎跌至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