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清不是大明,大清朝的朝會上站著一半以上的滿人,對滿人來說,太子還是個新鮮東西,不會像漢人那樣重視。
康熙既希望太子手中能用的人夠多,又不希望太多。
抱著一探究竟的想法,康熙自然不會在頭幾位大臣出來彈劾老三時便出言,他一直不表態,等著太子安排的人陸續站出來。
“臣彈劾誠親王在山西暴戾恣睢,動輒殺人,惹得民間怨聲載道,此為山西數百名鄉紳的聯名上書,列數誠親王十大罪狀,還請皇上過目。”
“臣彈劾誠親王殘暴不仁,殺人如麻,九個月間在山西殺人上千,使得山西百姓人人惶恐、夜不敢眠,范氏、王氏、孫氏等傳承上百年的世族因畏懼誠親王暴行,而舉族遷出故土。”
“誠親王嗜殺成性,民間百姓畏之如虎,小兒聞名止啼。若不嚴懲誠親王以正視聽,誠恐再度發生民變。”
“誠親王在山西排除異己,大量捕殺官吏,又以人手不夠為名向民間招收小吏,實則是在其中安插人手,以控制山西政務,此舉若不是嚴懲,大清地方官員安敢入眠。”
“江南士子聽聞山西之事,聯名上表請愿。”
一個,兩個,三個康熙耐心的在上頭數著,站出來彈劾老三的官員居然占到了四分之三。
而這些人安排給老三的罪名,沒有一條是用來充數的,條條都打算將老三釘死在恥辱柱上。
山西鄉紳的聯名告狀書,來自五個省份地方官員的聯名上書,江南士子的聯名上表。
準備可以說是相當充分,涉及范圍廣到連他都覺得震驚了。
“這么多彈劾誠親王的,誠親王在山西數度被暗殺,他昨日來見朕身上都帶著傷,朕讓他待在府里頭休養,因此不能在這里自辯,這朝堂上若是有認為誠親王無罪的,可以站出來與彈劾之人辯論。”
康熙目光掃過剩下那四分之一的人,明珠低下頭去,五阿哥尚在猶豫,倒并非是猶豫該不該站出來,而是在猶豫該如何反駁那些莫須有的罪狀,直郡王擰著眉頭,左腳剛剛抬起,還未站出來,就聽見小九的聲音。
“兒臣認為剛剛那些皆是誹謗之言,三哥殺的是魚肉百姓的貪官,是欺上瞞下的不肖之徒,那些人的罪證都還在刑部保存著,認為三哥是在濫殺的,都可以去刑部翻看案宗。”
“若依照朝廷的法度判案也是濫殺,那就請這些大人們廢掉朝廷的法度,重新制定一套你們喜歡的律令好了。為官者殺人不犯法,貪污不犯罪,額外加派逼得百姓造反也不能嚴懲,日后還要刑部做什么,還要大理寺做什么,太子爺言出法隨,說什么是什么好了。”
剛剛踏出半只腳又收回來的直郡王,不得不懷疑是不是自個兒膽子太小了,他剛剛準備說的話可沒有小九這樣犀利,也并未打算提及太子,畢竟這雖是太子指使的,可太子本人并未站出來。
一個老三,一個小九,還要再加上一個在乾清宮哐哐磕頭的老五,以及今日指揮大半個朝堂的太子。
弟弟們的膽子一個比一個大,倒是他這個當大哥的,膽子實在不夠看。
直郡王可不愿在膽氣方面輸給這么多弟弟,索性拋掉了原來準備的那套說辭。
“誠親王不過是將查到的事情據實稟明皇阿瑪,并無意得罪太子,只是罪臣溫保借著太子的名義在山西大肆斂財、欺上瞞下,逼著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不得已而造反,太子要怪也應該怪溫保為何要怪罪負責查案的誠親王,還使出這般下三濫的手段,往人身上潑臟水,上下串聯逼著皇阿瑪嚴懲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