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應下了胤祉的請求,只罰他們五個今日一直站到先生來上課,剩下的暫且記下,若是再犯,那就加倍懲處。
胤祉頭頂著冷水帕子,老老實實站在皇阿瑪給他選定的位置上,他要好好冷靜冷靜。
是的,他精心挑選的遠離講臺和大哥二哥的好位置沒了,皇阿瑪讓他坐到太子右側的位置上,和大哥一起像左右護法一樣把太子圍在中間,當然他們的桌椅都要比太子的靠后一些,并不齊平。
越是靠近修羅場,胤祉就越是能夠感受到里面風譎云詭的氣場。
皇阿瑪檢查功課時,大哥和太子兩個人卯足了勁兒表現,皇阿瑪為太子講解儒學教材時,大哥不甘示弱,不光湊過去旁聽,還不斷的發問,甚至趁著皇阿瑪不注意的時候,得意洋洋地瞥了太子一眼。
剛好,那一眼不光太子瞧見了,坐在太子右側的胤祉也見著了。
太子倒是比更為年長的大阿哥端得住,發問不多,但在康熙講解過程中對兩個兒子提出的問題,太子的回答顯然比大阿哥更有條理,且更全面。
俗話說得好,老大和老二打架,把老三打沒了。
胤祉就是這個老三,他已經預感到,將來他就是上書房里一條被太子和大阿哥遮住光芒的咸魚。
一條不敢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咸魚,平白失去了一半的咸味,另一半居然也岌岌可危。
胤祉萬萬沒想到,上書房的教育制度如此不人性,哈哈珠子的地位比他想象中要低的多。
皇子走神,皇子答錯題,皇子沒完成作業,先生們不罰本人,罰的是皇子的哈哈珠子,且是體罰,先生們手中的戒尺完全是給哈哈珠子們準備的。
胤祉就算是要做一條咸魚,也沒想過讓幾個小孩替他受罰頂罪。
入學不過一天,胤祉就深深體會到了,康熙朝的皇阿哥不好做。
不過,上課時間雖然安排的緊張,但上書房的先生們和同窗們卻是極好的。
在入學之前,他就聽說了皇阿瑪給上書房定的規矩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
他還以為上書房的教學都是如此的粗糙,是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
但恰恰相反,幾位先生授課深入淺出,且旁征博引,歷史故事,朝堂時事,民間傳說,全都信手拈來,好像每個人都自帶了一個度娘。
單是這份淵博的學識,就足夠讓人欽佩了,幾位先生還能將其串在一起,上下五千年,如數家珍一般的說起。
胤祉雖然是理科生,但也并不排斥這些,聽幾位先生講課,就像是上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百家講壇一樣,只是百家講壇是講給無數觀眾的,但幾位先生的授課對象卻只有他們這么幾個學生。
這讓胤祉倍感榮幸和珍貴,上課的辛勞仿佛也跟著減掉了一半。
小太子和大阿哥不合,由來已久,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兒,胤祉的到來自然也不可能讓這二位冰釋前嫌,他只是變成了一個工具人,一個被拉攏的工具人。
太子熱心指點功課,大阿哥手把手教他拉弓,回阿哥所時,大哥把他送進門,才回自己院里。
胤祉挑的這處院子,是阿哥所里離上書房最近的一處了,大哥上下學自然也要經過這里。
剛坐下,晚膳就已經擺桌上了,是胤祉提前吩咐人安排的鍋子,這春寒料峭的時候,還是吃鍋子最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