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挑戰美國這邊的觀念,蘇韻是打算把美版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感情線盡可能地往亦師亦父的那邊靠,以免鬧出什么幺蛾子。
反正拍攝到的素材都在她手里,甚至她還有比膠片拍攝下來的素材更高清更多角度的系統拍攝素材這也是專攻文娛系統給她所的金手指之一,等以后視頻制作軟件各種全家桶在網絡上全面開花,這些素材說不定還能用上。
當然,現在也是用得上的刻錄光盤和錄像帶的時候,可以把一些廢片素材作為花絮,放到里面作為附贈。
而且還可以推出一個花絮加長紀念版,每盤的結尾附帶花絮都不一樣,等未來這部片子翻身成為經典電影后,這批紀念版估計能炒出一個好價錢。
然后等自制視頻上傳網站成為大多數人都會的操作時,這些紀念版的花絮肯定又會被想要炫耀自己收藏物多的大佬上傳到網絡上,再接著經過那些剪刀手u主們保存下來各種剪輯,勢必會使其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畢竟蘇韻從前也是在難得的閑暇時間做過剪刀手,設身處地之下,就想到了這個雙贏的法子她是真的對那些封禁別人使用自己的影片素材二次剪輯的煞筆禁令嗤之以鼻。
那些只顧著蠅頭小利的人,只會看到自己早就泛濫的素材被免費用了,沒拿到錢覺得吃虧,卻不去想正是因為有了那些優秀的二度剪輯創作吸引了新的看眾,這才重新為這部影視作品注入了新的生機這一點。
總的來說,一部電影是有著至少三次的創作的,第一次是編劇給予最初的完整構建,第二次是導演賦予一切細節的光影轉換創作,第三次就是剪輯師帶來的完整呈現。
之前蘇韻拍戲雖然沒拿到終剪權,但跟著在旁邊也多少提了意見和學習了不少;如今跟在好脾氣的斯皮爾伯格身邊,再加上又是投資人和后期主力人員之一,這次要搞幾個版本,是不算什么大問題。
畢竟這也是圈里的潛規則之一了在好萊塢電影工業化和制片人中心制的電影環境下,導演大多數時候只是生產拍攝團隊的一份子,即使在創作上居于一個比較高的地位,最后還是得對制片方的要求作出調整。
甚至很多時候,一部電影的導演是沒有剪輯權的,而且哪怕他們能拿到剪輯電影的權利剪出一個所謂的“導演剪輯版”,最后也基本得向電影制片方所擁有的最終剪輯權妥協。
只要制片方覺得這個最初的版本時長過長、表達意思讓觀眾看不懂或者是內容不受歡迎賣不出票等,就會動用他們的權利,向成片作出一定的調整。
他們才不管什么創作自由,能不能賺到錢才是真的需求
不過,也不能說制片方是完全不尊重創作。因為一部電影不是一個人的私有物,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產物,導演要是過度沉迷搞大事胡亂創作,那么就會成為毀了整個團隊心血商品的老鼠屎,制片方在電影制作過程中有著數量不少的管控權利,就是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故發生。
正是因為導演所代表的創意權利和制片方所代表的管控權利相互制衡,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了電影工業化的進度,勉強維持住了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平衡界限。
相對的,為什么華夏一般沒有導演剪輯版,就是因為華夏是直接由導演來定剪,出來的成片直接就是導演剪輯版,只分過審的上映版與未上映版的區別。
而各種博弈到最后的好萊塢這里,編劇、導演、制片人的話語權基本都在伯仲之間。如果這其中有什么爭議的話,可能就會出現如電影蝴蝶效應一樣剪輯了多個版本的現象。
當然了,多版本的原因,還有可能是為了進入某些審查限制比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從而只得剪輯刪除了部分內容規避審查風險;或者是制作公司為了多賣碟多賺錢,而弄出來的噱頭
盡管渣蘭演技大爆發那些素材不適用在將感情線盡力改編的美版,但東瀛那版估計能先用上一些蘇韻之前已經在藝伎回憶錄里面演過偏向感情戲碼的橋邊初遇了,東瀛人又挺喜歡大叔蘿莉這種搭配,那些因為深情的綠眼睛所帶來的曖昧朦朧,他們那邊應該很是吃得下。
在小黑屋里剪完這一部分的素材,蘇韻又起身投入了繁忙的拍攝工作中。
不過,雖說是拍攝繁忙,但好萊塢這邊的演員權利保障還是做得比較好的,特別是蘇韻還是未成年小演員,休息時間可要比在香江時多多了香江那邊哪管成年不成年,趕起進度來,日夜顛倒連軸轉是常事。
哪怕蘇韻已經在美國和東瀛拍了好幾部電影,但當初拍天生一對時那幾乎喘不上氣的匆忙,依然還是讓她記憶猶新。
當然,她那時也還是菜鳥萌新,第一次拍電影就是那么匆忙的趕拍,必然會造成一定量的心理陰影。
休息時間坐在小椅子上,蘇韻呼了一口氣,轉頭看向坐在她右手邊的瑞凡“感覺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