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才開拍沒多久蘇韻就露出了真面目,譚昀倫有些哭笑不得地趁著攝影機沒拍他們兩個時,趕緊悄聲問了一句“你老老實實跟我說,這個節目真的有能吃得進肚子里的東西嗎”
“有當然是有的,楊師傅會做示范菜式,其他的嘛就看參賽者的水平了。”蘇韻悄悄移開了目光。
“這豈不是一邊天堂,一邊地獄”譚昀倫看了看主廚楊師傅,又看看那群看起來就不太靠譜的參賽者,心里就是一顫。
這位楊師傅的廚藝是有著諸多廚藝比賽大獎認證過的,而且他的特制鮑魚是出了名的一流,所以才會冠之以其名中的一個字取為“阿德鮑魚”,意為吃到這味特制鮑魚的人都贊不絕口夸“啊,德無論國粵德與得都同音,這就是取之以得勁,值得的意思”這般言語當然,這種級別的大廚的特制拿手菜式,其價格也是相當的感人。
畢竟靚鮑魚本來是有錢人的奢侈食物之一,原材料價格高昂加上名廚特制,這樣的富人家常菜即使普及到平民百姓間,照樣也是尋常人難以接受的高價。
就算是這幾年他們溫拿挺紅火的,也賺了不少錢,不過品質好的海鮮向來都是價值不菲,他們才起步不久,再怎么愛吃也只能是偶爾打打牙祭,不能隨時隨地去楊師傅的飯店吃。
再說了,他本來就是容易發胖的體質,偏偏嘴巴還特別愛吃,每次吃完大餐就必定得在日常的基礎鍛煉上加重訓練強度像這樣既要花大錢還得增加訓練的方式,不是實在嘴饞得厲害,譚昀倫也是舍不得這樣做。
亦是因此,在聽到蘇韻說要做一檔關于美食的綜藝節目而且有很多菜式都是高價特級海鮮、邀請的廚師嘉賓也是著名的“鮑魚大王”楊冠德之后,譚昀倫這才樂顛顛地答應了邀約這時期的美食節目向來都是請名廚教做菜,拍完之后的樣品菜式即使可能會涼了些,但有原材料和名廚手藝打底終歸差不了多少,轉頭熱一下,便又是一份新鮮滾熱辣的美味大餐
多好啊,不用花錢就能吃到名廚手藝,他做常駐試菜嘉賓都沒問題的
大不了以后每次錄完節目,再做雙倍的運動訓練減去吃出來的脂肪就是了嘛
直到來到現場得知真相的前一刻,譚昀倫在心里都是這樣美滋滋地幻想著以后的“好”日子
然后他就看到了這么一群讓他瞬間沉默下來的參賽者們。
看到譚昀倫那一臉掙扎的表情,蘇韻毫無良心地站得非常穩定因為知道參賽中的廚房苦手眾多,再加上這好歹還是第一期,要上來試菜的嘉賓自然需要接得了梗、對美食有熱情,并且最重要是身體素質要好的幾項特點。
于是蘇韻才會在經過深思熟慮后,選擇譚昀倫這個歌壇常青樹作為八十年代“三王一后”之中地位最高資歷最老兼且待機時間最長的大佬,直到后世,他都還是能活躍在綠茵場上帶著明星足球隊踢球不說,且更能以高齡之身開演唱會還保質保量,必然是身體素質超級過硬的
當然了,他往后在圍脖里時不時就o一下抱著海鮮大餐高興到五官都要飛出天際外的表情包模樣,也是蘇韻膽敢用花言巧語把他騙進節目攝制組里的原因之一
身體素質過硬不容易吃出毛病、又對美食有著十分的熱衷還不怎么挑食的藝人,舍他其誰
再者,這個節目的原型美女廚房里,第一期的嘉賓也是他和他的樂隊隊友,以后節目復刻返場,還能請他再上來“霉開二度”一番
“講開又講,這個節目為什么叫做廚房大丈夫呢”被按坐在試菜席上,譚昀倫有些疑惑地問。
“因為會下廚的男人,總是被人們用偏見的眼光稱之為小男人嘍。”蘇韻半側臉對著鏡頭,很是耐心地給譚昀倫和觀眾們解釋這個名字的原因,“其實下廚煮東西是十分需要體力的,名廚大多數是男士,也就是因為男士天生的體力優于女士的原因,所以我覺得入廚房并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民以食為天,媽媽的住家菜和大廚的專業菜,都是能帶給人以美食和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