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的香江,按理說應該是大團圓結局才更受歡迎但奇特的是,對于蘇韻所編造的這個最終結局,其他三家反倒是在討論之后達成了一致通過。
原因無他,“華納”這個角色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便是他們拒絕大團圓結局的最好解釋這個時期的香江本土既崇洋又排外,在眼熱好萊塢電影票房的同時卻又堅持自己本土電影的特色;因此他們哪怕是內部斗爭再如何激烈,亦不會是把自己這邊的資源和人才給送出去。
尤其是這三家電影公司的主負責人,在著眼票房數據的時候,亦都始終帶著來源于電影人的幾分傲氣。
這一點,在當年就很明顯蘇韻從前因為幫助唐城而被臺島點名時,即使她是歸屬于佳和這個死對頭,那時的趙氏也還是聯合了當時其他香江本土的各家中小型電影公司聯名上書;其因由除了是不讓臺島過分控制香江電影創作的話語權外,也是為了保護同出一地的新秀“自己人”。
大概這在本土打生打死有你無我,出外卻兄弟鬩墻外御其侮的事,是華夏人慣例的隱藏屬性了
當然,如果有足夠的利益驅使,這些電影公司在本土也是照樣能暫時化敵為友,齊心協力地去撈票房數據的金。
我的三個死鬼前夫有著香江電影公司三大巨頭的合力營銷,再加上故事劇情和演員陣容都足夠新穎有噱頭,蘇韻基本是不擔心它的票房問題的況且趕著情人節上映的檔期,這部新電影也是很給力地一直在收割香江的票房,不到一個星期就回了本。
等后續往臺島市場和東南亞市場投放下去,再全面覆蓋到趙氏與佳和的海外市場如那些零散分布在北美、歐洲等地的戲院之后,這一部踩著春節余暉以及情人節甜蜜氛圍、從一開始就是立定大俗大雅目標、所有一切努力都是志在撈金的新電影,必然是會積攢出一個驚人的票房數字。
不說別的,就光是那場數星星的新郎大戰,很多人就已經覺得值回票價無論從前還是往后,都很難碰得到這港圈大部分男藝人在風華正茂之時齊聚一堂的大場面了。
可惜就是女藝人少了些,除了電影片頭第一個婚禮里客串的那些,后續基本就很少有女角色的出場。
不過這前有瑪麗蘇后有梅妍霜的,其他同期的女藝人,確實又是很難能在如朝陽初升時期的她們面前與之爭輝。
蘇韻是深諳雞蛋不能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一部電影的篇幅有限,作為拿著拍攝權和終剪權的自己,在取與舍這一途上就得花費極大的心力。
我的三個死鬼前夫已經是把四個主演的男藝人作為主打,再添加亂七八糟的女角色就會導致劇情線的混亂,倒不如湊湊整把客串的男藝人一網打盡然后放出來溜溜,打造出一場盛大的男顏盛宴,相較更能吸引本來就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那些觀眾。
集完港娛圈男藝人的郵后,以后港娛圈女藝人的大合集,必然也會準備上相應的題材盡管蘇韻自覺她是個取向筆直的,但架不住美麗的容顏總是能擁有跨越性別的吸引力,使得她這個標準顏狗開啟了“我全都想要”的a模式
可能真是順風局氣勢越旺做什么事都特別旺的緣故,蘇韻這段日子充實得不行,一邊監察著自己的電影票房數據,一邊還能趁著偶然的小空閑時間,去扒拉趙氏今年的新電影片庫。
可惜的是,比起蘇韻這一部接一部連綿不斷陸續有來的順利,那一部被趙日賦給予了厚望的銀翼殺手,那可就叫一個命途多舛了。
從開拍就一直風波不斷,好不容易在蘇韻加入后和特效部門達成一致、減緩了資金損耗并且使得制作進度逐漸走上了正軌之后,其后的拍攝和后期制作也是有著多方角力,令原本預定的上映檔期一拖再拖。
這不,因為制作方非要把電影改出一個大團圓結局,便使得電影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和主演哈里森福特都心生不滿,兩個人的工作態度頓時也變得散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