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的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沒有子孫后代,不談孝道,鄉親鄰里也是要說閑話的。
有這么一戶人家,家境富庶,但家主員外年過四十,也還沒有兒女。有一天,員外爺無意間聽聞,說五十里開外,山中的一座寺廟很靈驗,廟中神佛有求必應。
員外求子心切,當即就讓人備了香火供品,帶同妻妾前往廟中求子。
廟中主持見有富戶布施,自是待若上賓,等問明來意,便說求神問佛,心誠則靈。若要求子,須得讓本家求子的女眷沐浴凈身,在廟中住上數日,礙于佛門清規,這當中只能吃素,并且夫婦不得同房住。
單說這天晚上,員外夫人沐浴完畢,在佛堂前吃了些茶水,回到房中,只覺渾身燥熱,說不出的難耐。
輾轉難眠到了子夜,突然聽到臥房角落里“吱呀”一聲輕響,抬眼間,只見一扇暗門開啟,一個不著寸縷的精壯僧人從門內閃身出來
就這么著,員外一家在廟里居住了一個月,回到家中不久,一妻一妾竟都雙雙懷了身孕。
員外不明就里,只當廟里的佛祖當真靈驗。等十月足胎,妻妾雙雙生下兩個兒子,更是大肆對外宣揚那寺廟供奉著真靈。
他哪里知道,靈的不是佛祖,而是廟里的和尚真靈。
一轉眼過了十余年,員外因病而亡。按照習俗,辦白事得有兒子給他摔盆。可到了正日子,一干操辦的人,只等瓦盆摔碎,便抬棺去下葬,哪知道大兒子使盡了力氣,卻怎么也摔不碎瓦盆。
換二兒子,也是一樣,那瓦盆每每落地,就像是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托住,落到地上的時候,別說摔碎了,就連一丁點聲音都沒有。
喪盆子不碎,不能抬棺,更不能落葬。
問事人經歷的多,又是本地的老人,想起員外的兩個兒子都是寺廟里求來的,又見瓦盆不碎,心里頭可就門清了。
都是鄉里鄉親,問事人也不會多嘴,只對喪主本家含糊其辭,說員外爺有心愿未了,不肯上路,必須得找道士來做場法事,才能將其送走。
員外奶奶和二房的妾室也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只好花重金請來一個道人幫忙。
請來的這位,雖然是個不修邊幅的火居道人在家修行,不忌葷腥,能娶妻生子,但是真有幾分本領。
道士讓所有人回避,就只留下本家主母。他先是在那摔不碎的喪盆子里盛滿了無根水,隨即做起法術,念念有詞間,就見盆中水波激蕩之中,呈現出員外爺的模樣。
然而生前甚是體面的員外,在盆中看來神情憤怒,衣衫襤褸的連乞丐都不如,只在水中對自己的妻子怒目而視了一眼,跟著就急慌慌逃走了。
再仔細一看,原來后面還有兩個光頭和尚在追趕他。
靜海說到這里,我就趕緊讓他打住了。
類似的故事我也聽過,靜海說的口沫橫飛,其實兩句話就完事。
一夫一妻沒孩子,男女雙方都有可能有問題;妻妾都無所出,十有就是那員外爺的問題。
喪盆子摔不碎,是因為倆兒子都不是員外的,而是廟里敗壞德行的和尚所出。
水滸傳里不是有句話嘛原來但凡這世上的人,唯有和尚色``情最緊。
兒子不是員外的,員外自然也無法享受兒孫福。硬要消受,孩子的親爹,那兩個流`氓和尚肯定不愿意,可不就得揍他嘛。
這故事是我小時候,聽村里的一個壞老頭,當葷段子說的。貌似故事中的員外妻妾,因為虧心,還被那同樣居心不良的火居道人占了便宜。不過故事的結局還算圓滿,那就是,該死的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