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信讓蔡邕看到了劉哲的巨大野心,他心里十分振奮,這才是自己的女婿是嘛,千方百計要壓制世家,廣招人才,這不就是為了成就霸業是為了什么
看完信后的蔡邕精神抖擻,干勁十足,決心要幫自己的女婿干好這件事。
甚至蔡邕還想親自前去并州幫忙的,不過劉馨回來了,而且最近幽州第一報也越來越囂張,更何況,他也要招待自己的老友一家大小,蔡邕覺得自己走不開。
最后大家商量一番,由邴原與管寧二人帶隊,帶著數十人風風火火地前往并州幫忙,管寧在右北平郡當了郡守有一段時間,自然有為政的經驗,這些經驗足以讓他更好的在并州出題。
當管寧邴原他們到達并州后,劉哲已經與陳群他們將大致的事項商量得差不多了,然后在和管寧邴原他們商量一番后,步驟與標準就定了下來。
第一,由管寧邴原他們制定考試的標準,指定可參考的書籍。這些自然是劉哲根據后世的經驗建議的,劉哲不懂科舉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他只能根據后世公務員的考試標準來提出建議,再由手下人來完善。當然,考試的內容不單單只是圣人文章之類的,更是各方面都有,劉哲需要的是實干的官吏,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第二,成為類似于后世dang校的學校,成為太學,沒錯,劉哲連名字都懶得想了,直接套用漢朝的太學的名字。底層官吏想要升官,必須進入太學里學習,通過考試后才能繼續高升。
這項措施無疑受到底層官吏的歡迎,對于底層的官吏來說,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只能在原地踏步,無法高升。劉哲的這項措施無疑是給他們打開了一道通向上層的大門了,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便能更上一層樓。
劉哲不懂后來的科舉到底是怎么樣的,他提出的建議也不知道是對還是不對,他只能一步一步摸索著走下去,先用并州做試驗田,就像后世的特區一般,試驗成功了,就能逐漸向其它地方推廣,如果失敗了,只能總結得失,繼續從頭再來。
不過劉哲也知道,這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他要打破世家大族的壟斷,他要革新。
只是他終究不是全知全能,自然也有一些想得不完善的地方,但目前想到的最好辦法也就這個樣子了
。
舉察制與科舉制并存,在盡量不去觸犯一些世家大族的底線外,別開門路,大力選拔人才,最終當他們適應了這個科舉制之后,再一并廢除舉察制。
劉哲在并州一忙就忙到了新年的四月份,也直到這時,管寧邴原準備的考試也已經七七八八,最終初定于五月初開始科舉考試。
與此同時,在并州的各個消息也傳到了其它的地方,遠在許都的曹操也從探子口中得知并州發生的一系列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