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登船之前,李炳琮格外小心,讓邵嶼等人先把船底船艙都檢查了,確認沒有問題,方才帶著人上去。
還是與上回一樣,分成兩撥人各自登船。
這回是客船,分為上下兩層,人呆的空間比那漁船寬綽多了,雖不能一人一間,但也夠他們二十來個人夜間能夠平躺下來睡覺。
傅蕓自然是占了最大的一間,跟青蘿擠一張床鋪。宋珩則與李炳琮擠到了一起。
兩個男人相互嫌棄,宋珩嫌棄李炳琮睡覺打呼,李炳琮嫌棄宋珩事兒多。
就這么一路順水而下,終于在第四天的下午,過了膠州灣,抵達靈山衛的地界。
李炳琮滿心歡喜,帶著人棄船上岸,卻并未看到趙顯的人影,來迎接他的,是趙顯的堂弟趙煥,一個十五歲,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
要論起來,無論是趙顯還是趙煥,都該喚宋珩一聲表叔。這個趙家,正是宋珩的祖母趙氏的娘家人。
李炳琮與趙顯的關系非常鐵,想他一定是有什么事情絆住,否則聽說他來了靈山衛,趙顯不可能不親自來迎他。
“小子長高了不少啊你哥干什么去了怎么不見他人”李炳琮帶著笑問道。
“世子爺,不好了寧王聯合甘肅總兵起兵造反了,昨日夜里我哥他收到軍報,抽調靈山衛的所有兵力,聯合山東總兵及魯王府一起,拱衛京師。”
眾人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變了臉色。
軍令如山,趙顯在接到軍報之后,連夜集結了人馬,今日一早,已經朝著青州魯王府進發。
情況變化真是叫人猝不及防,跟著趙煥來到了靈山衛所衙門先行安頓再說。
因與趙家的親戚關系,傅蕓被按排到了趙顯的內院里,與他的妻室一行女眷住在了一起。
戰亂又起,此次兩廣之行,不得不就此擱淺。李炳琮則與宋珩還有邵嶼等人在一起分析商議。
榮王此次兵不血刃登基,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襄王及各大世家支持的緣故,他登基之后,對自己另外五個同兄弟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手段,斬斷了他們原先各自己的政黨關系,寧王被遠遠送走,并且嚴加看管,不可能會與那甘肅總兵聯系上,這其中一定是有別的原因。
邵嶼思索了良久,說道“只怕寧王起兵造反是假,有人打著拱衛京師的名義,兵臨城下,逼宮造反才是真”
宋珩也道“是我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區區一個登州衛所指揮使,絕不可能買通得了巡按監察御史,幸好我們未曾直接去魯王府,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李炳琮沉默著,先帝一死,覬覦皇位的,確實不止燕王一人。只這燕王性子急,當即就起兵,被他給鎮壓了下去。
年紀輕輕的新帝,根基不穩,如今又放松了警惕,正是下手的好時候。而現在他因為一個漁民,偶然間踏上登州府,使得蓄謀已久的魯王提前發動了造反計劃。
如此一來,整個山東乃至遼東的兵力全部被魯王所控,對京師形成了包抄的局勢。李炳琮當即決定,返回父王的藩地再召集曾經的老部下,募兵北上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