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青霓將這枚種子借由農家弟子傳了出去,在大漢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就是傳出去的方式有那么一點點不對。
寫故事來述說觀點,屬于諸子百家固有技能,區別在于,以前他們是編故事,這一次則取材于現實
長安有精衛祠,十分靈驗,香火不斷。農人拜求“春,應驅鳥否”精衛乃曰“汝還,遇事則記,明日歸,驅與不驅可知也”
旦日,農人歸,曰“猶無奈何也。”精衛問其故,曰“余已讀農書,問師,訪諸知交,未之用也。”
精衛曰“不若解鳥。”
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鳥食春粟否,亦當問鳥。
故事是沒問題,不過,諸子百家把它編進自家典籍,在后面添上話后,就有問題了。
儒家那邊說儒學里有句話說“欲速則不達”,農家學子求快,只想著翻尋出來現有知識,去證實春日該不該把吃麥穗籽粒的鳥兒趕走,這樣終究沒辦法起作用。
暗示精衛教導農家學子應該耐下心去實踐,是更喜歡儒家文化。
墨家那邊更直白一點,直接精衛這么說,是認可墨家理論作為一個“士”,只有學識遠遠不夠,親身實踐才是根本啊
道家說精衛所言,意為天地有規律,就像太陽東升西落,農夫春耕秋收那樣。大雪落下會使人在天寒地凍中死亡,然而,大雪也會凍死地里害蟲,第二年便是豐年。鳥吃麥籽合乎規律,它吃麥籽時也會吃掉田間啃食作物的害蟲,這就是自然之理,不應由人意志去強硬改變。
還有法家、名家、兵家
能摻合進來的全摻合進來了。
書籍發行前,各家都不知道對方打著同樣主意,書籍發行后
“等等,你怎么也用了這事寫故事”
“拔劍吧精衛一定更認同我家”
“豎子,滿口胡言亂語,拔劍吧”
青霓托腮。
白鳩不明所以“衣衣”
“統統,我感覺我差不多該走了誒”
“嗯怎么這么說”
“白玉京開過了,那些知識基本傳出去了,接下來就看漢人自己努力了,我繼續留在人前,會很容易暴露我并不能長生不老,這樣,馬甲就岌岌可危了。”
當漢人發現精衛不是精衛,事態發展反而會變得嚴峻。
“長生不老”白鳩好似想起什么,立刻眼睛一亮“如果衣衣你一直在架上,身體機能就會停止,這方法本來是對賣活物時,活物存活的保障。”
青霓摸摸下巴“統統,你可以申請鎖住這個世界,從我走后到劉徹死亡這段時間嗎像你之前說,鎖住之后,就不會出現其他系統穿越進來那樣。”
“可以啊”白鳩挺挺胸脯,大聲說“小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