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尋得諸義士親人,恤蔭之。”
趙構忍著惡心,通過朝臣商議后,將恤典念出來,昭告天下,聲音都隱約變得尖利,康履一直擔憂官家會當眾失態。好在,他平安地念完了詔書。
官家如何想,天下人不知,他們只知道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李綱被罷相。
之前可是李綱和官家的蜜月期,李綱說罷免誰就罷免誰,李綱說要回東京,官家都是一口一個好。這段時間,朝廷政策全部由李綱來掌控方向。
現在,或許是趙構終于對他不耐煩了,外加其居然敢對那群刁民尸體行敬禮,其心可誅嚴懲不貸
于是,趙構痛痛快快將一件事揭露了出來
沒想到吧,我們明面說是要巡幸南陽,實際上是要遷都江寧。這計劃來自你們眼里的大忠臣李綱,他那個姻親翁彥國已經在給朕按照京都規模建宮殿了
不過不用擔心,因為義士死諫,朕深深認識到了錯誤,已經把李綱罷相,并且決定不遷都啦
而第二件大事,就是
三十七義士死諫天子。
“一片丹忱啊”
東京。
宗澤為新上任的東京留守,在他努力經營之下,東京物價已經開始慢慢下降,相信再過一些時日,或許能夠使人肉不再被東京人端上飯桌了。
這不是一件容易事。
此時此刻,他卻將心神從東京諸事中分出來,捏著南京應天府所傳情報,張了張嘴,似乎還想表達什么敬詞,卻還是將之咽了下去,對著應天府方向,深深一拜。
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彼三十七士,勇也
李綱被罷相了,但他卻笑得無比開心。
入應天府那天,他滿腔豪情,朝廷既然把他叫回來,就一定是要重用他了,他有很多想法,最中心一點就是絕不能遷都,只能行幸。
一旦遷都,尤其是遷到南方,圣宋朝廷就名存實亡了
但是,這個朝廷奸臣
太多,皇帝又看似聽他的,實際上也想著偏安一隅。
他只能不斷妥協,到最后,也不知怎得,就妥協成了遷都,或許是不想被趕出中央吧。至少他在中央,還能知道形式,至少他來確定遷都地點,還能控制一下事態。
現在好啦官家向全天下宣告不遷都,盡管不知道能維持多長時間,但,短時間內,他還會留在北方,不敢冒天下大不韙遷都過江。
先走一步算一步吧。
至于官家將他當替罪羊推出去他已經無所謂了。
李綱來到那些國士墳前,為表敬意,墓碑是他親手所刻。
“可惜,不能知諸位名姓。某乃李綱,木子李,君為臣綱的綱,字伯紀,有幸識得諸位,提掇吾等凡愚,真壯士也”
墓前,許多人來來往往上香,還有人帶來了供品。
拜著拜著,他們仆然聽到有人在朗聲大笑。側頭望去,發現是個四十來歲的稍胖漢子,大袖長衫,一雙眼睛閃閃有光。
眾人怒目而視“怎在人墳前發笑”
“只因官家言不再遷都,某想,諸位國士得知此消息,也必然會想要大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