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宋元時期從越南引進高產的占城稻,明朝只在南方進行了推廣,清朝則將之推廣到北方。這讓全國畝產比明朝提高30,總產提高一倍。
也就是說,南北方都推廣了占城稻,比只在南方推廣全國畝產能提高30,秦漢總稅田中,占城稻占30,
所以,一千七百八十八萬畝中,有五百三十六萬四千畝,種了占城稻。
而駱越稻種在北方一年一熟,種在南方一年兩熟,宋朝時候,引進駱越稻占城稻,收成提高了一倍。
秦漢北駱越稻稅田上田7776石,中田576石,下田3744石
秦漢南駱越稻稅田一年兩熟上田15552石,中田1152石,下田7488石
現代,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73;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比例為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比例為279。
秦漢南北駱越稻稅田上田7776石1,464,372畝,中田576石2,403,072畝,下田3744石1,496,556畝
南方耕地面積占全國的359,北方耕地面積占全國的641。
秦漢南北駱越稻稅田上田525,709548南畝938,662452北畝,中田862,702848南畝1,540,369152北畝,下田537,263604南畝959,292396北畝
秦漢南方駱越稻稅收上田8,175,834890496石,中田9,938,33680896石,下田4,023,029866752石。
秦漢北方駱越稻稅收上田7,299,039226752石,中田8,872,52631552石,下田3,591,590730624石
又除去駱越稻外
南方耕地面積4,464,524畝
北方耕地面積7,971,476畝
由于不會全種小麥和水稻,這里簡單粗暴一點,都去了零頭,算是種了別的農作物。
南方非駱越稻水稻面積4,000,000畝
北方非駱越稻小麥面積7,000,000畝
秦漢水稻稅田上田3888石1,092,000畝,中田288石1,792,000畝,下田1872石1,116,000畝
秦漢南方非駱越稻水稻稅收上田4,245,696石,中田5,160,960石,下田2,089,152石
根據水稻比小麥產量高128倍計算。
秦漢小麥稅田上田30375石1,911,000畝,中田225石3,136,000畝,下田14625石1,953,000畝
但是,這是沒有用代田法之前的小麥畝產。
歷史上秦朝那時候還是撒播,也就是在整好的地中將種子均勻的撒下去,而條播是在耬車出現后才有的,耬車是我國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發明的。所以秦朝那時候,只有一腳耬和二腳耬,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糧食產量才會有15石這么低
而我文里,已經用上了耬車。按照漢朝那時候用上代田法后,每畝產量增加了一斛石到三斛石。
算一石吧。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