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一個昏君,他們都不至于氣得那么厲害,實在是先明君后昏君,先把大唐帶上頂端,又僅憑個人能力將之拋下低谷,太搞心態了。
讓人忍不住發出誠摯問候李隆基,你為什么不能在盛世的頂峰時,下去親口跟祖宗們驕傲自己的政績呢
至少,換個皇帝帶衰敗大唐,都那么意難平
好半晌,李世民終于開口“安史之亂還有讓人為之氣絕的情形嗎”
其他人表情頓時變得一言難盡。
陛下,你心臟是真的強大,也不怕再繼續聽會氣得背過去。
“凡是亂世,必有人閃光,時勢造之的無可奈何。朕必然不會讓安史之亂重,然而那在歷史中苦難過的英雄與普通人,該記下來,讓后世為之銘記與警戒,也讓朕時時有個警醒,慎終如始,切莫自大若明皇。”
“朕想知安史之亂。”李世民看向記史的史官,“而你們,該將之記下來。”
他又望向山鬼,正正作了個禮,“足下可否滿足世民這個心愿”
在這剎那,青霓想過了很多,有詩圣杜甫顛沛流離的后半生;有俘后,對安祿山大罵不止,安祿山肢解吃肉,鉤斷舌頭的六十五歲忠臣顏杲卿;有安史之亂后,孤城對抗數十萬吐蕃軍和回鶻軍,青春年少守安西都護府守成白發人,守了四十二年也守不來大唐援兵來接替他們作戰的滿城白發兵。
至于所謂凄美馬嵬坡呵呵。
山鬼勢必不會說太多,早在這之前,青霓鎖定一個以山鬼的性格,會告知的歷史事件,只不過,不確定能不能說到。
那是一個在人眼中褒貶不一的人,有人認為他是英雄,守一城而救天下,有人認為他是惡魔,擅自替人決定犧牲也不肯轉移百姓。
睢陽之戰
青霓偷眼看史官。對此戰感情復雜萬分,但是,無論如何,它應該歷史銘記,而后,唯愿再無后來者。
廚房里的鍋咕嘟嘟地響,隔斷分開的兩種食材,一半已掀開,還有一半,正用蒸氣頂著蓋子,乒乒乓乓的撞擊聲后,自某個剎那,倏地噴開蓋子,伴隨清脆的跌落聲,白蒸氣鍋中裊裊而出。
先浮在參加宴會的人眼里的,是一張大唐的輿圖,代表敵軍的紅線陷落的洛陽出發,一路攻入潼關直入長安,另一路欲取睢陽。
睢陽是長江、淮河流域的喉口,若睢陽破,大唐僅剩的疆域也要落進叛軍手中,大唐便要亡國了。歷史上,也是全賴睢陽守了十個月,大唐才有喘息之機,方能有時組織有效反攻。
山鬼先擺出了敵我雙方條件
“六千人守城,抵擋十三萬敵軍”
李世民差點當場表演一個氣到質壁分離。
六千人守城,根據大唐有亡于安史之亂推斷,應該是守住了,可這要將士們流出多少血淚,才能達到那個結果。
一切的一切,都怪李隆基這個做皇帝的不合格
輿圖倏地拉近,象征睢陽城的那個點發出蒼白的光。
這一變,帶來七月睢陽的暑氣,將滋味樓中火鍋的溫度滾燙成了巖漿,熱風飛旋,卷戰場的肅殺,撲打向貞觀君臣的臉。他們眼底倒映著守城人摩擦在干燥地上的靴子,那聲聲嘎吱響動,像極了搖搖欲墜的大唐。
將士們守在城頭,城下是數十倍的敵人,黑麻麻的一片洶涌向城池,兇殘若行軍蟻群。
但是,他們守住了。
六千人,守十三萬人,守住了。
有任何援兵,與叛軍前后交戰四百余次,斬敵將數百,殺叛軍十二萬。
本該是讓貞觀君臣振奮的一幕,他們卻笑不出來。睢陽是孤城,大唐此刻衰弱不堪,無法任何援助,其中有糧草。糧食不足,睢陽的將士一天只有一勺米,上了墻頭,浴血奮戰,下了高墻,落到他們手里的食,僅是一勺米,米吃不飽,刨木皮,煮紙張。
城中不少士兵餓死。僅剩千余人。他們捕雀挖鼠,煮戰袍,煮弓弩,戰馬也吃了,吃了一切能吃的東西。
此時,是八月。
一行文字出在觀戰人的眼前,十月初九,方為睢陽之戰終結。
“十月初九,十月初九”李世民喉口隱隱有發堵,“兩個月,他們要怎么守”
怎么守呢糧草了,能吃的都吃完了,也只有
云遮住太陽,一片陰影落在這座城池上,孔穎達人臉色煞白得可怕,嘴唇翕動,似乎有什么字眼要吐出,卻又仿佛有無形的手,扼住他們的咽喉。
誰也不敢說出那詞語,那慘絕人寰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