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胤禛在保定那邊有了規劃之后,便把這幾個人要了過去。詢問過他們的意見之后,有三個想從軍的安置他們從軍,其余人不想再過刀口潛血的日子,胤禛便讓他們在這兩處做了管事。
這些人都算是胤禛的嫡系,就算免不了有些小貪小賄,但對胤禛的命令,都是不打折扣地執行。
如此一來,胤禛手上的資金完全可以自行周轉,也就打消了開采神仙島上金礦的主意。
反正那地方有鐘道人坐鎮,旁人也動不了,還不如留在那里,以備不時之需。
眼見自己當初的設想一點一點步入正軌,胤禛十分歡喜。雖然這只是一個開始,但胤禛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現在的道錄司可謂是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要高人有高人。
不過,這些高人大多不耐俗務,除了牡丹芍藥兩位仙子一心管理后勤之外,其余高人的心思要么就是在斬妖除魔上,要么就是在修仙問道上。
偏偏隨著人數增多,道錄司的俗物也越發多了。
這個時候,一個單獨的管理部門,就到了誕生的時機。
所以胤禛就稟報了康熙,在京城及其周邊到處張榜,招募有志之士進入道錄司,管理內政。
因為胤禛招募人手不限出身,唯一的要求就是會寫字或算帳,且開出的薪酬極高,一時間應者如云,報名的人都快把招募處的門檻給踏破了。
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平民出身,雖讀過書卻郁郁不得志的書生。八旗子弟和包衣子弟也有,但卻很少。
這些人大多是沖著胤禛這個貝勒爺的名頭來的,想要另辟蹊徑碰碰運氣,實現曲線救國。
不過,這些人都要失望了。
因為進了道錄司他們就會知道,道錄司和朝廷屬于平行機構,如果不是康熙親自下場雙方根本不會有交集。
所以,進了道錄司的人員,是不可能出現在朝堂上的。
報名的時間一共三天,三天之后截止,又三天開科考試,擇其憂者而錄之。
參加這次考試的人中,身份最高的就是納蘭揆敘。
他的出現,在一群人中可謂是鶴立雞群。
那些不了解情況的書生們驚疑不定,暗暗猜測這次所謂的考試是不是早有內幕
一想到哪個能錄取,哪個不能錄取早有內定,自己這些人就是白跑一趟,陪太子讀書的,這些人心里就不舒服。
如果換在明朝,這些書生早就鬧起來了。
不過很可惜,現在是清朝。
如果是在江南漢人聚集的地方,讀書人們還敢仗著自己的身份鬧一鬧,熱血上頭之下,甚至會做出過激的行為。
但是在京城,這個八旗子弟聚集權貴遍地的地方,這些出身漢族的書生們就算心中有怨,也是不敢明著抱怨的。
江南天高皇帝遠,漢人書生們就算鬧出了什么事,朝廷也是以安撫為主。大不了就是以后在仕途上卡一卡這些人,再抓幾個帶頭鬧事的警告一番。
但是在京城
天子腳下,京畿大營十萬人馬枕戈待旦,隨時隨地都可以鎮壓不服。
最重要的是,胤禛這次收錄的人數并不少,足足有六十人。就算他真的拿出一部分做人情,這些沒有背景的人,也是有一定概率被錄取的。
想想那一月二十兩的俸祿,這點錢對于豪門富戶來說不值一提,說不定連一件好的衣裳都做不了。
但對于真正寒窗苦讀的寒門學子來說,足夠他們上孝父母下養妻兒了。
這世上固然有迂腐書生,認識幾個字,讀了兩本書就自命清高不屑俗務的。
但大多數人都是有良心的,都知道父母妻子終日勞作供自己讀書不易,也明白科舉這條獨木橋不是那么好擠的。
所以,他們妥協了,是對生活妥協,也是對自己的孝悌之心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