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依道長,咱們共同研究一下道長想到的知心符。”
見兩人都信心滿滿,仿佛只要研究了就能成,明若忍不住給兩人潑了一盆涼水,“自古以來,人心最是難測,連諸葛都難看透人心,又何況是身為符篆的死物”
這東西本來就難,就算你們研究不出來,也不要因此氣餒。
胤禛和皇甫道長對視一眼,笑道“無論成與不成,總得試試才知道。若不試試,誰知道能不能成呢”
皇甫道長附和道“不錯,不錯,正是這個道理。”
只是,想要研究出能夠感應人心緒的符咒,肯定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后世雖然也有測謊儀,但那不過是根據人的心跳,判斷對方有沒有說謊而已。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對自己的控制力夠強,就算他真的說了謊,測謊儀也對他無能為力。
他要和皇甫道長一起研究新的符,篆自然不能把明若困在身邊,于是便對明若說“敦煌多古跡,你若是閑的無聊,便到處轉轉看看吧,說不定能找到什么機緣呢。”
正好明若修得是水系仙法,根本不怕大漠干旱枯燥的氣候。
明若也知道,自己在符篆上沒什么天賦,也沒什么研究,留下來也幫不上忙,便點了點頭,獨自離去了。
卻不想她這一轉,還遇見了一件新鮮事。
卻說敦煌地處邊境,地廣人稀,文風十分寥落,數百年也沒出幾個秀才。
因而,城東的秦秀才在這一帶的威望極高,是有名的鄉紳大戶。
且他為人和善,處事公正,附近的居民但凡家里有事,不敢勞煩官府,邊愛找他來主持公道。
秦秀才有個好友,是做皮貨生意的,姓陳。
陳生早年也是清秀才的同窗,但與讀書上實在沒有天賦,考了兩次沒考上就改行回家做生意了。
因著陳生家里窮困,做生意的錢財還是秦秀才資助的。不想陳生讀書雖然不成,但做生意卻是一把好手,不過兩三年,不但回了本,還大賺了一筆。
這陳生也是個知恩圖報的,每每賺了錢,便分出三成干股來,送給秦秀才花用。
由是,兩家更加親密,逢年過節都會相互走動。
陳生十八歲的時候,娶妻張氏,夫妻感情和睦。
可惜張氏命苦,不過五年便香消玉殞,只留下一個兒子虎頭。
因為怕兒子受委屈,陳生一直沒有續娶。
直到最近,秦秀才做主給他說了一個帶女兒的寡婦。
這寡婦姓王,心地善良,性情略顯懦弱,沒什么主見。
而秦秀才看中的,就是她沒主見的性子。
他之所以給好友說媒,是為了讓好友有個伴,并不想給自己的侄子虎頭添堵。
如今虎頭也有八九歲了,已經知道人事。秦秀才說媒之前,也和虎頭商量過,虎頭并不反對自己的老爹再找一個。
邊境之地,本沒有那么多講究,亡夫再嫁的寡婦比比皆是。
王寡婦本就是個軟弱人,丈夫驟然離世,她一個人實在沒有帶女兒生活的能力,在秦秀才的勸說下,她也愿意嫁到陳家去。
而陳生在好友和兒子的雙重勸說下,也同意了咱們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