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還不知道,就因為自己在四哥面前作妖太多,已經把自己的來歷暴露了。
剛剛得知自己重生的時候,胤禩曾經想過要報復雍正,要讓雍正也嘗嘗自己上輩子遭受的一切。
可是,皇貴妃的悉心呵護,還有年幼的胤禛對他的照顧包容,都像是帶著魔力的水一樣,泡軟了天道心,逐漸修補了他心上千瘡百孔的傷痕。
更重要的是,這輩子的四哥雖然也是烏雅氏生的,也叫胤禛,但長相卻與上輩子完全不一樣。
這讓他宣泄仇恨的時候,很沒有代入感。
而且,胤禛的表現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屁孩,他堂堂廉親王,和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計較,也未免太掉價了。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這個四哥明顯不是他上輩子的四哥,那他上輩子的四哥到哪里去了呢
胤禩不想承認,但卻不得不承認,在幸災樂禍之余,他對雍正,還存了一分擔憂。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小時候一直到他長到九歲,皇額娘薨逝的之前,感情在眾兄弟里都是最好的。
畢竟,他們兩個都是包衣嬪妃所出,又都被皇上托付給了皇貴妃教養,相似的遭遇造就了兩人的惺惺相惜。
老四的脾氣雖然從小就又臭又硬,但他護短也是真的。
兩人都是胎里沒有養好,胤禩年幼,就更弱一些。胤禛雖然嘴上各種嫌棄他,但行動上卻是處處維護他。
他的字寫得不好,胤禛就一直帶著他練字。
煉了半年之后,又發現因為這筆爛字,汗阿瑪每次巡查皇子功課,都會對他多愛零分關注,胤禛又給他出主意,讓他別把字練好了。
可以說,雍正就是這樣一個人,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當他把一個人放在心上時,那是方方面面都考慮得極為周到。
只可惜,皇額娘薨逝時,他們的年紀都還小,衛氏的分位又太低,不夠資格撫養皇子,皇上就把他交給了鐘粹宮的主位惠妃撫養。
而衛氏當時就居住在鐘粹宮偏殿,此舉也等于是把胤禩交還到了生母身邊。
惠妃是個和善大度的人,衛氏也一心盼著唯一的兒子好,胤禩回到鐘粹宮之后,日子也沒有變差。
但胤禛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因為生母德妃深恨皇貴妃,皇貴妃早逝之后,又把這種恨意轉移到了胤禛身上,所以不愿意撫養當時才十一歲的四阿哥。
康熙一怒之下,就把四阿哥帶回了乾清宮。
世事就是這么陰差陽錯,兩個小阿哥身不由己地,分別站在了太子和大阿哥身后,站在了對立面。
胤禩生性圓滑,為了讓自己的親額娘在鐘粹宮過得更好,就順了惠妃和大阿哥的意。
偏胤禛是個眼里不揉沙子的,更容不得感情上有絲毫的不純粹。
兩人漸行漸遠,再也回不到從前。
后來,胤禛身邊有了十三弟;胤禩身邊也有了九弟和十弟。他們被時勢推著走,要進要退,都由不得他們自己了。
想到這些,胤禩嘆息了一聲,對雍正的仇恨突然就淡了。
他忍不住想那樣的一輩子,想必四哥也很累吧四哥是不是因為上輩子太累了,所以這輩子不再投胎了
當一個人死了以后,認識他的人都會逐漸忘記他的不好,越發念起他的好。
如今的胤禩對雍正,就是這種感覺。
所以,他幾次三番地捉弄胤禛,不是替他自己報仇,而是不忿他占據了四阿哥的身份。
面對皇貴妃溫柔的囑咐他們,讓胤禛不要總是嚇唬弟弟,讓他要聽哥哥的話,胤禩把小小的腦袋埋進養母的懷里,只覺得眼眶一陣濕熱,暗暗下定了決心這一世,無論如何,絕對不能讓額娘早逝了。
如果額娘不早逝,他就不用回到鐘粹宮,為了生母刻意討好新的養母惠妃;如果額娘不早逝,今生這個小四哥也就不用被生母明晃晃地嫌棄,不會被汗阿瑪直接綁在太子那條注定要沉的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