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葉母還在嘀咕,“老頭子,咱家還有很多物件,老三有車,我們都帶上吧”
老爺子撇一眼恨不得把家里的土都挖走的老妻,嘴角抽搐,“不必,老二給了張家一輛馬車一輛牛車。老三還說,你們女的與孩子都坐車,車子上裝不下那么些。還得在牛車上留下幾處空檔的地方,遇上親戚家誰走不動時,偶爾歇歇腳。”
葉母不舍得的又望了一眼想帶走的物件,咬咬牙,撇開臉強迫自己不去看。
張家那邊,青川帶著兒女與岳父岳母一家,正在說事。張父家里有一輛馬車一輛牛車。張父是個小地主,田地就三百多畝,小有余財與余糧。想帶走的也多,好在張父只有張母一個妻子,沒有妾室,連張蓮一共三個孩子,上面是兩個兒子。
家里不是五六個兒女,人口多,但也不是多的不得了。兩個兒子各自有兩個與三個孩子。張父家里就十一口人,下人也只有兩房,現在兩輛馬車兩輛牛車,女眷與孩子是可以坐在車上的。
張父撫著胡須,對于女婿的做法很是滿意。“好,青川,你們也早些回去歇息。明兒天不亮就要動身。”
“爹,我們先回去,你們夜晚稍微驚醒些。”青川不敢大意,只能提醒岳父。
“會的。”
喜歡小棉襖的青川讓閨女兮兮騎在脖子上,一家人走夜路回家。
家里已經收拾好,只有今晚要用的鋪蓋還沒有收拾。今晚是一家四口擠在一起睡在一張床上。寅時末,全村人都起床,家家戶戶都亮起油燈,開始做干糧。
青川讓倆個孩子繼續睡會兒,等做好早飯再起來。
一大家子一起吃早飯。
用完早飯,收拾好鋪蓋,青川讓兩個孩子坐在第一輛馬車上。讓母親與自己的妻兒坐在一起。
約定好的時間,是天蒙蒙亮時。全村在村口集合。
不少人趕到村口時,已經看到青川家與張父家的十輛牛馬車。浩浩蕩蕩排成一條線。有人竊竊私語,“做個舉人能這么有錢”
都不懂,青川是村里獨一份的舉人。有人自作聰明的說道,“那是,不然靠舉人作甚。”
“有功名就是好,剛做舉人就發了大財,一口氣買了這么多牛馬車。嘖嘖,以后等我到了地方,一定好好賺錢,供我兒子讀書,以后也給老子考一個舉人回來。”有一位男子嘖嘖感嘆。
也就是因為這個誤會,后來抵達金州后。一個村的人,都對做舉人發財,都深信不疑。一個個的只要條件過得去的,都讓家里的兒子讀書,只是短短的幾十年,遷移到金州落戶的他們,建立的新村,就成了全朝聞名的進士村。-后話
家里的女眷與孩子,全部上了馬車,青川一直站在車下,見到大伯一家,連忙迎上去。“大伯,大伯母。”
還掃了一眼大伯家的隊伍,看見了嫁到隔壁村的堂姐一家,青川對著堂姐笑著點點頭。算是打了招呼。
跟隨而來的還有堂姐的婆家一大家子。
沒有隨他們自己村的隊伍,而是跟來了這邊。那邊村里還沒有決定要馬上走,葉堂姐可不管那么多,說是公婆不走她都要走。
作者有話要說馬車一天載人載物行走,50里天左右,最快的可以達到150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