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我們回府”小五伸手摸眼淚。
沈辭搖頭,“回大理寺。”
小五意外,“為什么還要回大理寺嗎陛下剛才不是都說了大理寺也不敢要人啊陛下已經讓將軍去北邊了”
戴景杰嘆道,“小五,別給將軍添亂了,都到這一步,讓大理寺的去做后面的事”
今日陛下已經公然偏袒將軍了。
將軍是保下了,但后面的事讓大理寺去善后,原本讓有心之人再借機生事來得好。
將軍是不想再給陛下添亂。
“走吧。”沈辭沉聲。
出了殿中,朝中官員三三兩兩一處,議論得全是今日早朝之事。
天子如此處置沈辭,讓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尤其是御史臺和大理寺官員。
但大理寺官員尚還好些,雖然此事天子的處置確實惹人爭議,但大理寺因為沈家謀逆一案一直受人詬病,御史臺也好,旁的官吏也好,甚至是國子監的學生都對大理寺有非議。
再加上早前吳佐一就已經將矛頭對準常世勇,倒是天子如此,替大理寺解了圍,大理寺再是覺得不妥,同御史臺相比,也算松了口氣。
倒是經過這么一出,御史臺有些尷尬,也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
太平盛世,才會充分給御史臺的言官自由。
御史臺諫言,天子早前是從未制止過。
就算是這次,天子也一個字沒說御史臺,可細品之下,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不會寒了關邊駐軍和禁軍的心,其實道道都聲指御史臺。
居廟堂之高太久,越不近人情世故,反倒看不到軍中肝膽相照。尤其是最后那句“誰還要在殿中死諫的,現在就當著朕的面撞死在朕跟前,看朕會不會攔”,御史臺算是徹底丟人了。
有這次的前車之鑒,即便是后面還未來得及處置的湖城官銀失竊同平南侯府相關一事,恐怕御史臺也不好再如此激進,又回了大理寺正常的審訊節奏,不會群情激奮,再失偏頗。
“天子這么做,袒護沈辭是有,但也未必都是為了袒護沈辭。沈家謀逆之事,是被御史臺推波助瀾上去的;但別忘了,在沈家謀逆之事之前還有平南侯府。沈家和平南侯府都是天子心腹,御史臺再如何也是天子的御史臺,監察百官,體察民情,但御史臺早前劍走偏鋒,被人當了刀劍使,天子若是不攔,恐怕沈家第一,平南侯府第二,建平侯府的盛家要排到第三去了。陛下看似在維護沈辭,實則是在維護自己的心腹。御史臺是該敲打了,天子的御史臺,豈容旁人染指”
“天子自登基起,一直勤于政事,從未有過一日懈怠,也沒有過任何一樁出格的事。今日即便是坐實對沈辭的偏袒,也要將沈辭從此事中摘出來,這是在告訴臣子,他才是天子。天子說沈辭反了,沈辭才是反了;如果天子說沈辭沒反,那就算沈辭反了,他也沒反。”
“天子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早前天子可是什么都沒說,今日御史臺有些攜朝臣沖擊天子威嚴了。沈辭同天子什么關系暫且不說,但早前吳佐一一事天子已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若是今日再讓御史臺引導一次朝中動向,那日后還會第三次,第四次,這次不掐住,日后只會越演越烈。真當太子護得是沈辭天子護得是天子威嚴”
“古往今來,做君王的,誰沒有自己喜好和偏袒天子勤于政事,自登基后一直勵精圖治,朝中都有目共睹,就因為天子身上一絲瑕疵都沒有,反倒只有袒護臣子這一條讓人詬病。今日早朝上天子便說清楚了,沈辭幾次三番將性命搭給了天子,天子就是要袒護他,也輪不到做臣子的說話。就算是天子真同沈辭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那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