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大片野生蜂巢蜜,山巖他們足足花了四天半時間,才把所有已經封蓋的蜂巢給割了下來。
剩下的還沒封蓋的、還有一些空的還沒來得及儲存蜂蜜的蜂巢都留了下來。
免得野蜂們沒了家,到處亂跑筑巢,明年就不能來這邊割蜜了。
割下來的冬蜜,還沒等到他們下山呢,就被山巖的幾個土豪老客戶給預定了。
人家還特意說明了,不要把蜂蜜搖出來,就連著蜂巢一起裝瓶,再弄點禮盒,這么稀罕的正宗純野生冬蜜,他們要拿去送人的。
江小滿就在旁邊攛掇山巖,不如趁機注冊一個他們自己的品牌,到時候等他們養的土蜂蜜也能割蜜了,還能蹭一波品牌知名度呢。
山巖其實也早就有這樣的打算了,只是以前他們只做這一行最高端的野生巖蜜,消費的客戶都是靠熟人介紹來的,說白了他們做的就是口碑,有沒有牌子都無所謂。
但是以后就不一樣了。
他和幾個徒弟去年冬天到現在,也放了幾十個蜂桶到了山里。最近只要有空都還在接著做新的蜂桶,畢竟,自從有了江小滿的二手木材貨源之后,蜂桶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別說他幾個徒弟了,就連山巖都忍不住接著做了不少新蜂桶。
山里人窮歸窮,骨氣還是有的,做好的蜂桶,外頭拿墨汁寫上名字和編號,往山里一放,一般極少會被人偷盜。而且他們經常跑山的,放蜂桶的時候也會刻意選擇一些比較隱蔽的地方,不太容易被人發現。
按照郎山這邊的產蜜量,一只蜂桶,正常情況下,豐年一年能產80100斤土蜂蜜;荒年那就沒法算了,有時候遇到連續一個月陰雨天,山里的花都開不成,也沒有花蜜,還要花錢買白砂糖去養蜜蜂呢,那就沒法算了。
平均算下來,一桶蜜蜂一年的收入大概能有8001200元,做上一百多個蜂桶放到山里去,哪怕去掉損耗,一年也能有個八、九萬的利潤,這在農村已經非常不錯了。
這么一算的話,他們這每年土蜂蜜產量也不算小了,也確實需要注冊個品牌什么的。他家小魚最近也在嘀咕,說是粉絲找他買什么漁具,總要先問問是什么牌子的,是不是進口的之類的。
由此可見品牌的重要性了。
只是他對這些都不太了解,只能把這件事交給江小滿。
正好,江小滿最近也要去跑一跑皇菊種植立項的事情,和山巖他們分開之后,他馬上回到家,把自己之前整理的資料打印了出來,連同他剛整理出來的老山坳子那邊幾戶人家的情況,一起放在了文件袋里,第二天趕早就去了鎮上。
先去米粉店吃了一碗牛肉米粉壯壯膽,然后才帶著材料進了鎮政府大門。
聽說他是來找鎮上的扶貧干部的,要申報什么項目材料,看門的保安都笑了“哎呀那你去203找那個孫干事吧,他這一天到晚閑的都快長蘑菇了。”
江小滿一陣無語。
不過想想也正常,越是窮的地方,老百姓越是沒有本錢去創業。
前些年國家倒是扶持過一陣子,但架不住好多項目都要好幾年才能看到收益啊。
就像之前鎮里呼吁大家種洋芋那樣,要先擴大種植面積,再引進加工企業,最后形成規模效益,才能源源不斷地給老百姓創收
普通老百姓哪里等得了那么久
就像慶山說的那樣,山里好多人家都跟他家一樣,每天一睜眼就等米下鍋呢,不讓他們種洋芋,種別的又暫時看不到錢,難道要他們把嘴巴縫起來,三年不吃不喝,等項目賺錢嗎
叫老百姓餓著肚子創業,是不現實的。
難怪鎮上的扶貧干部閑的快長蘑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