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滿一邊做,一邊給姜元解釋為什么這道主食在本地這么受歡迎。
“入秋后山里人都挺忙的,要把菜園子翻耕一下,及時種上冬天要吃的菜。”
“地里的苞谷也要抓緊收回來,秸稈也要砍斷背回來喂牛,接下來還有紅薯、洋芋等著收,經常忙的飯都顧不上吃。”
“所以我們就偷個懶,把臘肉、洋芋切丁,跟做煲仔飯一樣,先把大米洗干凈下鍋煮一下,撈出來,米湯留著做湯喝。然后熱油鍋,加蒜末、干辣椒翻炒一下,倒入臘肉煸炒,最后倒入洋芋,翻炒一下,加一勺鹽就夠了,然后倒入米飯,加水燜熟就行了。”
“這樣做出來的一鍋臘肉洋芋飯,拿芭蕉葉包起來,里面還可以卷一點自家做的泡菜或者糟辣椒,拿到地里去,放涼了也很好吃,要是不愛吃涼的,生一堆火,弄點炭火烤著吃也好吃。”
姜元看得躍躍欲試,忍不住問道“當年王憲老師也經常吃這種臘肉洋芋飯嗎”
“這我可不知道,你得問我爹。”江小滿笑著把他爹給叫了進來。
江有糧還真的招待過王憲他們這批扶貧干部,并且順手幫他們糾正了一點
其實當年來郎山扶貧的不止有王憲,還有好幾個扶貧干部,基本上都是從各大農業院校出來的,當年各大高校都有對口支援扶貧攻堅項目,分到他們郎山的就有好幾個。
這些農學專家的到來,也確實給郎山帶來了很多改變。
不止是為郎山帶來了高產的紅皮洋芋,還有品質更好、能進入超市賣場的紅薯品種,口感更糯更甜的苞谷,甚至就連他們現在種的魔芋,都是扶貧干部們引進的高產品種
這幫扶貧干部也沒有什么專家教授的架子,到他們郎山來扶貧,有時候就干脆住在農民家里,卷起褲管,赤著腳,和當地農民一起下地干活。
吃的也不講究,農戶吃什么,他們也跟著吃什么。
有時候看到農民家里吃不起肉,上山的時候,還自己掏錢在集市上買點新鮮豬肉,或者兩條魚什么的帶過去一起加餐。
姜元沒有說話,旁邊的經紀人和攝影師已經感動得眼圈都紅了。
這才是真正被老百姓尊重愛戴的扶貧干部吧他們不求回報,不怕吃苦,用生命為祖國的脫貧攻堅戰一次次的沖鋒在最前線,有的甚至為此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你們哭啥”江有糧詫異地看著眼圈通紅好像一窩大兔子的眾人,大大咧咧道
“別看咱們郎山窮,人家王老師都說啦,他這輩子最開心的就是在咱們郎山這幾年。”
“聽說你們城里人壓力都大得很,王老師說他就愛呆在咱們郎山,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農家菜,就跟他老家差不多。”
“我聽王老師說,自從來了咱們郎山,他多少年的失眠癥和脫發癥都好了嘞”
眾人感動的淚水憋了回去。
姜元若有所思地拉住了江有糧“有糧叔,您能多跟我說說當年王老師他們在郎山扶貧的事兒嗎”
“不用特別感人的,您就撿自己記得住的說就行,想到什么說什么。”
搞文藝創作的,有時候靠的就是那種“靈光一閃”的靈感。
就在方才,姜元突然察覺到了被他們所忽視的,也被編劇和記者們忽略的一點
所有的媒體和作家們,似乎都在把王憲這樣的扶貧干部塑造成一個“偉光正”的形象。
但是,這樣毫無瑕疵的形象塑造,如果是展現在大熒幕上,很有可能對影片造成一個極為可怕的后果觀眾會因為角色形象過于完美無瑕,覺得這部電影太假了
這樣是不對的。
他們是光輝偉岸的扶貧干部。
也是千萬個普通人家的兒子、丈夫、妻子、父親
文藝創作最忌諱的就是人物形象不夠豐滿,甚至過于完美。
想到這里,姜元徹底坐不住了。
他一面拉著江有糧挖掘新素材,一面緊急把這件事情向導演做出反饋。
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別的單元他管不著,但是,他擔綱男一號的這個單元,希望能邀請編劇立刻來郎山跟他一起采風,創作出一版更接地氣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