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意思是,咱們換個思路,就按照網友說的,產業園開園當天,直接開直播,給咱們郎山土特產帶貨”
“不過,單單只是直播帶貨,容易被人家說我們趁機斂財,我回來的路上想了一下,你們看這樣行不行”
江小滿把自己的打算跟眾人解釋了一下。
現在村里的教育環境確實改善了,新校舍蓋得比鄉鎮中心小學還要好,可山里依然有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每天要步行幾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去上學。
他想在整個郎山鎮,以產業園的名義,成立一個專項助學基金。
今后,凡是在鄉鎮或者村里租房子陪孩子讀書的偏遠貧困家庭,每年都能申請到五千元的專項助學基金。
農村房租便宜,有的只租一間房的,一個月100塊錢就夠了,再算上一大一小的生活費,一年兩個學期的房租和生活費,助學金就能完全覆蓋。
以前江小滿沒有做這件事,不是他拿不出這筆錢,而是因為鎮上和村里不好找工作,家長下山陪讀的話,就意味著有一個成年勞動力失去了收入,這對于本就不富裕的山里人家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答應的事兒。
更何況山里人家一般都會生不止一個孩子,媽媽陪大的下山讀書了,那家里小的怎么辦
可現在不一樣了,不管是鎮上還是村里,到處都是工作機會,陪讀媽媽送孩子上學之后,自己也可以就近找個零工。
遠的不說,就拿郎英他們的野山菌種植合作社來說,每天都要雇人分揀菌子,干一個小時810元,每天做滿八個小時,一天就能攢下七八十塊錢,一年下來,也能攢個兩萬塊錢了。
更何況這還是收入最低的兼職。
要是肯吃苦,或者學一門郎山土繡、竹雕這樣的技術活兒,一年掙的可不比在山上種地少。
“只要我們基金會能保障陪讀媽媽和貧困學生下山讀書的基本生活,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山里的孩子下山讀書的。”
“要想把這個基金會一直做下去,單靠一次直播肯定是不夠的,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以后等產業園開園了,肯定要注冊一個官方直播賬號的,到時候維持基金會,以及其他公益活動的費用,是不是都可以從直播間的收益里面截留一部分”
“比方說,我們的官方直播間每賣出一件商品,就向這個基金會捐贈一毛或者五毛錢,這樣積少成多,要是基金會能有穩定充足的收益,不但能幫助偏遠貧困學子就近上學,以后這些孩子考上高中或者大學,咱們還能繼續資助他們。”
“這次工業園招聘有多難,你們也看到了,我真是求爺爺拜奶奶,好不容易才說動金少爺出面幫我們跟城投公司談掛靠的事情。我在想,靠人不如靠己,要是咱們郎山能多考上幾個大學生,哪怕只有一半愿意回家鄉工作,那咱們也不缺人才可用啦。”
產業發展得越快,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
這一點,不光是江小滿感受到了,在座的幾個人也是感同身受。
“我看行咱們現在還能湊合一下,等產業園開園了,以后肯定會引進更先進的生產線,像咱們郎山土繡這樣的工藝品,興許還有機會出口呢,像這種懂外語、懂技術的高學歷人才,想從外面招一個,還能讓人家安心留在咱們這里,實在是太難了”郎英跟著說。
“對咱們從現在開始自己培養十年、二十年早晚有一天,咱們郎山不用去外面求爺爺告奶奶的招人,咱們自家孩子就能幫上忙”江魚狠狠一拍桌,第一個站出來表態,“反正我家三個丫頭肯定都要供她們上大學的,以后誰要是嫌貧愛富不肯回來建設家鄉,家產就沒她們的份”
成立助學基金的事情得到了全票支持,江小滿緊接著就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產業園開園當天,直播間到底賣什么,備貨要備多少。
想到這里,江小滿又是一陣煩躁。
他們幾家現在的庫存還是各算各的,要是能招到一個技術型人才,能把他們整個產業園的庫存和出貨量都核算清楚,他們哪里還需要浪費時間開這個會
直接打個電話,各種數據馬上就能送到他手機里
說到底,還是他們郎山太窮太落后了,“兇名在外”,人家一聽到是來郎山工作,稍微有進取心點的,都給嚇跑了。
還是要盡快把地方經濟發展起來,筑巢引鳳,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進來,和他們一起建設郎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