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賺了錢,除了買車蓋房子之外,現在最大的執念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了。
曲景江現在也和同事一起合伙,在村里開了一個專門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晚托班,曲媽媽正式從廠里辭職,到晚托班做了園長。
晚托班每天放學會安排老師去學校把孩子接回來,吃好晚飯后,給孩子們把當天的回家作業輔導好。這可讓一些原本學歷就不高的村民們大大的松了一口氣
要知道,幼兒園的識字課他們勉強還能沖孩子吼兩嗓子,等到了小學二年級以后,什么五感法寫作文啦,什么應用題啦,還有各種手工作業,簡直令人頭大
現在好了,只要每個月花千把塊錢,把孩子往晚托班一丟,晚飯也不用燒了,孩子作業也有人輔導了
講真,家長們寧可晚上去廠里扛大包,掙錢給孩子上晚托班,也實在是不想親自給孩子輔導作業。
曲媽媽現在也算是徹底鍛煉出來了。
一開始她還有些綿軟,被晚托班幾個調皮孩子教做人之后,“溫柔善良”的曲媽媽徹底化身母老虎
不寫作業是吧老娘陪你耗著不讓家長來接你,啥時候寫完,啥時候我親自送你回家順便再找家長告個狀,屁股不給你打爛
就這樣,年紀小的孩子放在廠辦的幼托班,上學的孩子就花錢送到輔導班,郎山村的家長們徹底從熊孩子堆里解脫出來,卷起袖子,跟著江總努力搞錢去了。
時至今日,村里人總算是明白,為什么江小滿寧可自己不辦廠,也要給村里引進這個產業園項目了。
有了官方背景的產業園,如今他們的村辦合作社,已經發展到了周邊幾個鄉鎮。
郎山這一片的鄉鎮其實和他們地理環境都差不多,大多都很適合種茶葉、養土蜂、種蘑菇什么的,即便是土地比較貧瘠的,那也能種點山野菜啊。
江小滿在產業園里新增設了一批崗位,聘請村里種茶、養蜂、種蘑菇之類的做的比較好的村民,讓他們作為帶頭人,負責去別的鄉鎮替他們產業園開拓項目,采取“鄉鎮共建”的模式,由郎山這邊出技術、出資源和銷路,其他鄉鎮作為種植合作點,沒幾年,就把他們的土蜂蜜和小茶餅生意,做到了每年十幾個億的規模
郎山村賺大錢,周邊鄉鎮也跟著賺了不少小錢。
說是小錢,很多第一批加入的農戶,現在已經美得找不著北了。
誰能想到,就在自己家種幾畝茶葉,發展一下林下菌菇種植,沒事再養點土蜂,順便在自家山地里撒點野菜種子,一年雜七雜八加起來,居然賺的比以前進城打工還多
有些家里壯勞力多的,年輕夫妻進廠工作,老頭老太太在家里忙活,一家好幾個人掙錢,一年下來,家庭年收入直接奔著四十萬去了。
累是累了點,但心里高興啊
現在他們去縣城辦事,人家聽說他們是郎山來的,一個個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
畢竟縣城工作不好找,能找到的,基本上都是月薪兩三千的雜工。不像他們郎山,因為有了一個特別能賺錢的產業園,產業園里的企業福利待遇都特別好,聽說旺季的時候,連工資帶加班費,月入過萬的不要太多。
和曲景江他們同批考進城投公司的現在也后悔了,早知道郎山那地方發展這么快,他們擠破頭也要去郎山啊
當初嫌棄人家是偏遠貧困小山村,現在好了,人家發達了,想高攀也高攀不上了。
曲景江當初放棄了年薪三四十萬的互聯網大廠,跑到一個山旮旯去,大學同學背地里笑話他的不知道有多少。
現在好了,聽說曲景江已經升職做了產業園的電商運營公司副總,還特么成了公司合伙人,每年光是股權分紅就好幾百萬怪不得人家要跑到山旮旯里去,這是要悶聲發大財啊
就連合伙人都能年入百萬,現在,郎山的老百姓已經不敢去想,江小滿一年能掙多少錢了。
江有糧年紀大了,江小滿不放心他繼續住在山里,請了兩個人負責家里的民宿運營,把村里原先用作民宿的房子收了回來,重新裝修了一下,給江有糧和江百川這對老兄弟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