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我也是這么想的,我也沒那么大的能力,就先把我自己家這點事情做好,到時候看我養蜂賺了錢,愿意做的肯定會主動來找我的,不愿意吃苦的,就像前些年鄉里號召大家種金銀花,就算種苗免費送,還補貼肥料錢,最后還不是做不下去”江小滿撇嘴道。
他不是圣人,更不是超人,沒辦法振臂一呼,就帶著全鄉人一起創業致富什么的。
郎山的環境也不像板栗溝那邊,大家都住在一個村子里,只要遇上一個負責任的帶頭人,就能帶著全村人,擰成一股繩子干大事。
郎山這邊極少有什么聚居的大村落,當然這也是實際環境造成的
山下的村里地少,老百姓都靠種地吃飯,要想擁有更多的土地,就得盡量去地廣人稀的地方。
就比如他家,聽說當年建水庫整體搬遷的時候,是可以自己選擇去新的村鎮或者更遠的山里的,他爸就選了他家現在住的地方。
當時是一座山好幾戶人家均分的,即便如此,一戶人家能使用的山地面積,也是山下的好幾倍。
后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山上的日子太清苦了,但凡有點本事的,賺了錢都跑去山下或者鎮上蓋房子了,生活方便,孩子上學方便不說,去外面打工,掙的也比自己家在山里種地多得多。
所以說為什么國家花了那么大的力氣,舉國之力去扶貧,到現在依然還有像他們郎山這樣的貧困山區依然扶不起來呢
不是國家的錯,也不是政策的錯,而是歷史遺留問題太多了
別的不說,單是這村鎮人口基數太少,就把一些需要集中大量勞動力的產業給踢出去了。
當然了,他們這里的人不爭氣,也是另一個原因。
江小滿就聽說江百川他們學校里有個學生家長,夫妻倆不想去城里打工吃苦,居然楞是連地都不種。
問他們為啥不種地不養豬
人家說了,家里有糧,就混不上低保戶,非但不能按月領低保戶救助金,就連村里逢年過節的慰問都輪不到他們,仿佛這樣是吃了天大的虧
對于這種想靠混低保過一輩子的人來說,你就是把金山銀山堆在他面前,他還嫌你沒給他挖出來呢,怎么扶得起來
人心不齊,懶漢也多,注定了江小滿的回鄉創業之路,不會走的那么順暢。
不過,好在江同學一直心態良好。
他回老家創業本來就不是奔著發大財去的,是為了給他爹養老的。
這段時間他自己也在思考以后的路怎么走,現在心里已經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了,不過,這條路到底能不能成,他還是想去請教一下唐新嵐。
心里想著事情,走路就沒那么累了,父子倆背著背簍去了養雞場,就看到老板娘正愁眉苦臉地端了一簸箕的臭雞蛋往墻邊一個土坑里倒。
她老公,一個老實巴交的漢子沉默地在旁邊幫忙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