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明兒,我能出去一趟么。”張家大兒媳婦道。
“出去做什么”張寡婦疑惑。
“這不是棉花好么,正巧娘家侄子才出生,讓他們也買些棉花。”張家大兒媳婦道。
“等你去早他們,估計就沒有棉花了。”張寡婦翻白眼,“真要買,你明兒就趕緊去買兩斤過去。后頭,他們要是買不著,至少還有那點棉花。”
至于這錢當然是大兒媳婦自己先墊錢,要是大兒媳婦的娘家不給錢給大兒媳婦,那也怪不了別人。
張寡婦沒有讓這些人的錢都得上交,就是交一部分,多余的,各房都能存起來。
除了張寡婦家,其他人家買了棉花的,有的人沒有拿棉花去縫制襖子,就先拿棉花放在身上。他們果然就發現棉花真的很保暖,十五文錢一斤真真是值得。
要知道生一場病,那可就不是十幾文幾十文的事情,有時候一搭進去就是搭進去好幾兩銀子。尋常的病,這些人還都不敢去看大夫。
家里還有余錢的就想著要去多買一些棉花,還有棉花種子,免得后面賣光了就沒得賣。
因此,到了第二天就又有人到了鎮子上去買棉花。
“昨兒買的太少,今兒在買十斤,不,二十斤。”有一名婦人笑著道,“過些日子,女兒成親,正好也能給她做一床新被子。”
這一帶嫁女兒,有的人家就送被子等物。
那一名婦人就想著一床被子前前后后就是花兩百文左右,咬咬牙就是了,反正男方又不是沒有出聘禮。他們送一床棉被,別人看不出好,等女兒嫁過去之后用了棉被,那些人就知道棉被的好了。
“行啊。”柳玉蓮點頭,“那您是來得早,就剩下來百來斤棉花了。您這么一買,剩下的就不多。”
趙姨娘早早就跟柳父、柳玉蓮坐牛車到鎮子上,她一早等著的,說是要去買棉花,正好柳玉蓮包的牛車,那就一起去。趙姨娘還想著等一會兒到底要買多少斤棉花,結果她還沒有說多少斤,就有人早早在這邊等著開口,一開口就是二十斤。
“這一床被子要多少斤棉花”趙姨娘問。
“看情況,有的人家五六斤一床被子,也有人家七八斤一床被子。”柳玉蓮道,古代的一斤跟后世的一斤不一樣,古代一斤十六兩,這邊七八斤棉花做的一床被子,那就很保暖。
趙姨娘算一算,他們家三個人,就算兒子兒媳婦一起,那么還是得多準備一點,“來三十斤棉花。”
其他人見到趙姨娘一口氣買三十斤,一個個都震驚了,這一家不會也要嫁女兒吧
“錢在這里,數數看。”趙姨娘琢磨著她坐在牛車上看到的棉布,聽柳玉蓮說就是用棉花做成的布,這棉花還是很有用的,那么柔軟的布,也不算貴,正適合他們。
趙姨娘知道要早早付錢,欠賬這種事情能不要有就不要有,否則明明能相處得更好,就因為欠賬而不好。
當蘇秋雅和柳延波在擺攤子的時候,他們就聽人說鎮子上的那一家賣棉花的一下子就把棉花賣了,今年沒棉花了,要等明年才有。
“哎呀,原本還以為是他們故意找人去買的,誰知道還真就賣光了,沒了。”有人還挺遺憾的,本以為是弄虛作假,以為后面還會有,結果就賣那么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