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哪里事情多了,要不是為了快點弄出東西來,女兒也就不這么著急。”柳玉蓮道,“要是水泥出來,能用水泥蓋房子,那么很多人就不用住在茅草屋。冬天,大雪也不會壓垮茅草屋,造成人員傷亡。”
雖然水泥被研究出來后,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用得起水泥,但是真要遇見一些災難的時候,朝廷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行。”柳父哪里敢說不,他又不懂得研究這些東西。
柳父不懂,他就沒有多去問,也沒有說女兒不應該做這些。他很支持女兒做這些事情,他偶爾也有寫奏折給皇帝,主要就是說田地里的一些事情,還有羊毛坊的一些事情。
柳父沒有實職在身,卻也知道皇帝不是讓他坐在西北什么都不做。他也得在皇帝的面前表現一二,免得皇帝忘記他。
皇帝的年紀是老了,但不代表就無用。柳父瞧著肅王不錯,皇帝若是真心培養肅王,肅王又有心的話,那么肅王絕對不可能虧待景寧侯府。
柳父沒有想到自己一把年紀了,卻要依靠女兒。
皇宮,皇帝收到各處的奏折,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至少比往年增產三分之一。這讓皇帝的心情非常好,這主要還是因為培養液配制的還不夠多,有的百姓還擔心培養液傷苗不肯用。
哪怕官府一再強調要用培養液,官府還派人盯著,但是還是有人不買培養液。或者是有的人家被官府強制購買培養液之后,就把培養液倒了。
有的地方官府讓百姓賒賬買培養液,等到以后多交糧食。就是這樣,還有人不買培養液。
各地的政策各有不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有一些百姓不相信,不愿意用培養液的,他們不相信那些讀書人會研究出對糧食作物有用的東西。
于是就有不少人沒有用培養液,還覺得培養液貴。
有一個地方,那位縣令是一個好縣令,他籌集善款,讓百姓們免費用培養液。結果有想當一部分的百姓們認為免費的沒有什么好用的,不是倒掉,就是找到隔壁縣便宜賣了。
其實皇帝也早就預料到第一年推行會遇到很大的問題,為此,皇帝還特意讓地方組織人員開荒。那些荒地直接歸朝廷所有,再用培養液去種植那些糧食作物。
這才有了今年的糧食產量比往年增加三分之一的事,要是沒人盯著,只怕增加得更少。
第一年都艱難,等到第二年,不用朝廷說,那些百姓們都會主動買培養液。一個村子,總有那么幾戶人家是切切實實用了培養液的,當那些沒有培養液的百姓看到別人家收獲了那么糧食,他們心里總會有想法,總想著要用培養液。
“西北今年發生的偷襲少了很多。”肅王站在御書房里,他了解了不少情況,今年的情況比往年好上許多,“可能是因為他們賣了羊毛、牛奶等物換了糧食、棉花,缺的東西少了,就在家安心過冬。”
“雖說沒發生大戰,但也得多注意一些。”皇帝道,“皇莊那邊的收成如何”
“收成基本是往年的兩倍多。”肅王回答,“各地增產沒有那么多,應當是很多人都沒有用培養液,這才導致如此。等來年,百姓們應當就不像今年這樣。”
主要是那些人沒有用培養液,朝廷也不可能把人抓進大牢。太多人了,法不責眾,朝廷就只能先任由他們那樣,只等第一年過去,不用朝廷催促,那些人都知道如何做。
“聽聞榮寧最近又在折騰新的東西,她該哭窮了。”皇帝有派人去西北,那些人沒有明著表明身份,就是跟其他百姓一樣混在里面,又或者是做別的,那些人都是皇帝的眼線。
“榮寧還小,又不懂得經商,缺錢難免的。”肅王想到柳玉蓮花了那么多錢去研究刀槍不入的絲線,都開始研究一樣東西了,又怎么可能放過其他東西,柳玉蓮一定會想著把曾經從書上看到的那些內容都研究出來。
肅王知道成國公府還給柳玉蓮送了不少錢,只是那些錢應該經不住柳玉蓮花。就算柳玉蓮有開鋪子,可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再賺銀子也賺不到哪里去。
賺的少,花的多,可不就是要缺錢。
“她不哭,她爹都該為她哭了。”皇帝還是比較了解景寧侯的,景寧侯哪里可能一直看著女兒為金錢愁苦,景寧侯又想著那些東西遲早要歸朝廷或者是皇家,那么景寧侯一定會哭窮。
這一段時間來,皇帝有看到景寧侯寫的折子,景寧侯沒有在折子里要錢,卻也有寫家里的窘迫。這一部分內容很少,皇帝懷疑景寧侯在鋪墊。
“糧食增產這么多,也該給榮寧嘉獎。”皇帝道,“對于一個女子的嘉獎還是可以的。”
給女子縣主、郡主、公主,女子還會生兒女,女子比男子更關注兒女,那么到時候還可以再賞女子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