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木眼睛一亮,小孩兒清澈的眼中,那喜悅的光芒如同星光般的燦爛,他高高興興的道“我知道我知道,一、二十。”那奶聲奶氣的聲音,把顧靈萌的恨不得把所有的點心都給他。“姐姐,對不對呀”數完,他還咧開嘴,帶著傻兮兮的笑容問。
顧靈還沒開口,顧森便道“對的,二弟真棒。”
顧木聞言,笑的更傻了。
顧靈把裝著三塊點心的盒子交給顧森“大弟,和二弟去分吧。”
顧森接了盒子“哎。”帶著顧木去了廚房。
顧木“哥哥,我還特別能吃,你看,我肚子都癟癟的。”意思是,能給他多一點嗎
顧森聽了,看了一眼他的肚子,耿直的拆穿“你的小肚子都凸出來了。”
“哥哥”顧木氣的直跺腳。
顧靈在外面聽見了他們的說話聲,笑著搖搖頭。她回到書房,把孝經拿出來,第一考的府試考的是論文,極有可能在孝經論和女子論之間選,所以錢夫子教孝經的時候,并不是一字一句的教的,而是從孝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孝字開始闡述的。因為這本書字數少,便是論文也圍繞一個孝字,所以關于這本書的內容,錢夫子就是教顧靈怎么寫論文。
顧靈身為現代人,對孝字的理解自然和古代人不同,現代人的孝父慈子孝。如同責任和義務的相互制約一樣,父母養育子女是責任,子女孝順父母是義務,是先有責任,才有義務的。父母撫養子女成人盡了責任,子女沒有贍養老人,便是沒有盡義務,這是違法的。責任和義務,是法律規定必須的。
但是,古人卻不是。古人講究,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講究愚孝。所以,就算顧靈不認同古人的孝,但是在考試、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不得不從適當的加入古人的思維。說白了,就是違背自己的想法,迎合別人的想法。而這個別人,是監考官。
這是沒辦法的,身在古代,必須順其古代的思想。如果在考試寫孝經論的時候,顧靈這樣寫,父母不慈,子女就可以不孝顧靈覺得,她可能分分鐘被趕出考場。
復習好孝經,顧靈又拿出大學和中庸,大學兩千多個字,中庸三千多個字,加起來還不到六千,也就一片本科論文的字數,說起來,一刻鐘便能看完了。顧靈初次看,也不求理解,只求把書預習一邊。
“姑娘,仔細傷了眼睛。”杜嬤嬤捧著蠟燭過來了,“姑娘要考女官,眼睛一定要呵護好,明兒奴婢去市井的時候,得看看有沒有吃了可以明目的食材。”
說到明目的食材,顧靈倒是知道一些,她當年中考、高考的時候,家里的保姆都是挑著明目的食材做的,所以她道“玻璃菜、韭菜、玉米、海帶、枸杞、胡瓜,還有肝,比如豬肝、鵝肝等,都有明目的效果。”顧靈知道的也就這些了,因為這些曾經是她生活中經常會吃到的食物。
當中,玻璃菜也就是菠菜,在唐朝的時候傳進中原,到了宋朝的時候開始培養。而胡瓜則是張騫出使西域時被帶回中原的,更早。
杜嬤嬤聽著,把這些記下來“那明兒奴婢去買些玻璃菜,這個季節有,至于胡瓜,這季節沒有還沒有,枸杞的話可以去醫館買,豬肝鵝肝奴婢倒是不知道怎么做。”畢竟州長家誰吃這個。
“胡瓜和玻璃菜回頭讓老二種上,家里的坡地多,山藥還不知道怎么種,剛好可以種玻璃菜和胡瓜。”顧奶奶進來了。“倒是乖寶說的豬肝鵝肝,那能吃嗎”
其實鄉下人的地種的基本都是能飽腹的糧食,比如豆子之類的,像玻璃菜、黃瓜也是極少種的。再者,那會兒也不流行種過季的蔬菜。
古人不吃內臟,一則古代的豬本來就有氣味,二則古代的配料有限,三則豬肝這種食材在有些人眼中,這是不入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