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為武昌城有原謝愷的十萬大軍駐扎,流民們不敢逼近武昌城,只在世族們的領地之外流竄。
武昌城內,世族們田也占夠了,權力也重新回到手里了,威武也威武夠了,有著馬淵成這個寶貝疙瘩在手,他們再無后顧之憂了,于是世族們商量商量,開始準備控制輿論,大罵王若彩和霍思城母女了。
武昌城內的世族們激情開罵,另一邊,江右的本地豪族們也太閑著。
自從霍思城帶著她的大軍來到了建康,治理了建康周邊七郡的流兵,也給這里的人重新劃分了政治組織,重編了戶口,一切豪族有大量匿戶的都要把人放出來,重新編戶為良民。
好在當初建康附近真正的大惡霸才不是這些豪族呢,那些北方來的世家才是建康附近最大的莊園主,他們占的土地和藏匿的人口才是最多的。
這些世族來到建康后,將原本在建康附近有田地的本地豪族一再擠壓,逼迫他們讓出了自己的莊園田地,于是建康附近,屬于本地豪族的莊園沒幾座。
而等謝愷帶著大軍過來,除了位于建康后方又實力強勁的吳郡,其余周邊地方,都給他的大軍霍霍過了,他走后,流兵再作亂,建康附近的豪族莊園幾乎無一幸存。
這時候陸瑤再強勢整編,自然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她輕而易舉地就將建康附近七郡按照江北的治理格局改造了過來。
新編戶的人要么是失地的流民,要么是同樣沒有地在當土匪的流兵,陸瑤在大軍壓境之后,又是給他們戶口,又是找人給他們看病,又給他們部分人當基層小官的機會,甚至還找人給他們教書,對比他們之前的生活,簡直是從地獄到天堂的區別。
而且提前展示過戰斗力的大軍在一邊盯著,恩威并施之下,這些人再沒鬧出多少幺蛾子。
建康附近七郡漸入佳境之后,被謝愷拋在一邊的江右各郡也開始朝陸瑤拋媚眼,自發地靠攏到了陸瑤手下,自認成為江右小朝廷中的一員。
但是這些郡縣沒有經過陸瑤的攻打和治理,郡內仍屬于他們自治,頂多是按時像陸瑤的建康小朝廷交點稅當做保護費罷了。
而在靠攏到陸瑤這里一段時間,發現陸瑤治下,豪族們竟然過著如此委屈的日子后,這些江右的豪族們也隱隱感到了一絲后悔。
但是他們投都投了,原本人家霍思城沒理他們,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可要是他們現在又說要走,那這霍思城恐怕就要翻臉了。
知道陸瑤的手下大軍有多恐怖的江右豪族們不敢惹她,只好一面心驚膽戰,一面繼續在她手下呆著。
好在這幾年來,陸瑤始終沒有要插手他們這些豪族領地內治理的意思,她搞的那些什么三長制,教普通百姓讀書,也只在她完全控制的那七郡內實施,礙不著他們。
如果真要說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就是從他們領地里逃出去的人多了。
他們逃到那里去呢當然是逃到建康城外那七郡去了。
因為陸瑤在建康宣布了一項法令,凡是從外鄉來的沒有戶口的人,她來者不拒,一律照規矩發田給戶口,而只要你有了戶口,和本地所有人一個待遇。
建康七郡的老百姓那是什么待遇啊,那可是每個鄉都有兩個老師教讀書的待遇啊據說凡是七郡之內,就沒有哪個百姓是不識字的
聽說他們的長官還經常搞活動,讓老百姓圍在一起讀書寫文章,天哪,那可是文章誒那不是文曲星才能做的嗎建康七郡的普通老百姓竟然也能做
而最重要的是建康七郡的老百姓,只要家里有女子在鄉識字班里學得好,就可以去一個叫做婦好書院分院的地方讀書。
從那里讀出來那可就不一樣了,那都是以后當官的種子他們的鄉長聽說都是從那個地方畢業的縣令也是太守也是甚至霍思城自己,就是當地婦好書院的名譽院長
老天勒,霍思城可是建康小朝廷的老大,大家私下都稱她做建康王的,有她擔任院長的書院出來,那不就是她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