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人義務教育必讀的歷史課本上,關于華祖文帝霍思城的內容總是避不開的重點難點考點。
歷史學家們從各方面都能就霍思城的功績編寫出個一二三四五點意義來,講經濟史有她,講文學史有她,講科技史有她,講政治制度變遷史有她,講普法史有她,講農學改革史也有她,幾乎哪哪都有她,還全部都是重點,全部都要考,全部都要背
學生們常常暗戳戳吐槽,既然這么多重點難點還都要考,那為什么不直接給霍思城單開一科名字就叫開天辟地遍地開花的千古牛逼第一人霍思城。
但是考場上抱怨歸抱怨,在學習和背書之外,霍思城毫無疑問是話題和熱議度最高的皇帝之一。
她開創的女官本位體系和百家學宮百家爭流現象也影響了整個華族人的歷史文明發展變遷,讓華族人能夠得以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在短短的三百年內進入現代科技社會,一統全球,五百年內就進入了行星際時代,人口和文明進入爆炸式增長。
如今的人們已經開始了開發前端行星,星際航游的時代。
有的出生在比較偏遠星系,個人財產又不足以支撐高額星系躍遷費的華族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到文明起源的祖星旅游一趟,看看文明起源之地的風光景象。
更多人即使有這個錢,也不一定能排得上名額。
但是可能是古話“飲水思源,落葉歸根”說得好,人從屹立在這片大地上開始就會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越是離故土遙遠,人們越是向往自己的起源,向往自己這個文明發生的地方,向往自己的歷史。
在孤獨空寂的宇宙里,人們需要文化認同感,霍思城所代表的某一段閃閃發光的歷史和時代,無疑像宇宙無窮黑色背景中的恒星一樣吸引著他們。
大家都喜歡談霍思城,喜歡談她那個時代像群星一樣蓬勃涌現出來的耀眼人物們,談那個迷蒙中的人類文明才剛剛起航,卻創造那么多不可思議的時代。
他們愛那個時代。
也愛霍思城。
所以在稱文帝的時候,他們更愛稱她為華祖。
她是頑強勇敢創新自強的華族人走向星際前的擊響最振奮的一聲擂鼓,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當然,在一片思鄉思故土的嚴肅煽情討論聲,也總少不了嘻嘻哈哈的八卦。
作為華族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女性皇帝,霍思城的感情生活也是人們十分關注的。
霍思城一生之中生下了三個孩子,但是除此之外,她還是八個孩子的母親
其中被霍思城一手養大的福帝安城公主在自傳里自言以她為母就不必提,可能是那個時代的母系血緣關系空前繁榮的緣故,那個時代許多人表達對年長女性最大崇敬和徹底臣服的方法,就是認對方為母親。
而得到承認就代表更高層次的信任和認可。
于是,霍思城足足收了四個正式承認的干女兒兒子全是當時的外國皇室繼承人,三位太子,一位公主。
后來這五位霍氏干親的疆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華朝疆域中的一份子,并在不久的將來就徹底分不清自己原來叫啥了,只因他們都有了一個更響亮更文明更值得認同的稱呼,華族人。
但是近幾年有人在研究歷史時就忽然提出一個新的說法,認為霍思城作為初代的女性皇帝,純凈穩定的血緣關系是她最大的優勢之一,像她這樣自信強大,功績彪炳,國力又完全碾壓周邊國家,完全不必委屈自己認什么異族干親嘛,按照歷史套路,說不定那四位“干”兒子公主都是霍思城的私生子,只是因為霍思城的伴侶醋性太大了,為了照顧人家的面子,在名聲上過得去,所以才不得不找理由遮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