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八月,春播的糧食進入全面成熟階段,霍格斯郡一切其余生產活動通通靠后,霍格斯郡的男女老少紛紛帶上鐮刀,背上藤筐,進入麥田,轟轟烈烈的夏收開始了。
而陸瑤這邊,她一直在盯著的煉鐵高爐系統終于徹底建設完畢,可以開始投入生產了。
陸瑤說是建設高爐煉鐵,但是她的目的卻不僅僅是為了煉鐵,高爐煉鐵練出來的僅僅只是生鐵,生鐵堅硬但是質脆,很容易斷裂,只能用來做農具。
如果陸瑤的野心僅僅是讓霍格斯郡好好當一個糧食輸出郡,那么通過高爐能夠煉出液態的生鐵進行鑄造,比過去塊煉鐵爐鍛造要方便快捷許多,僅僅是用于做農具而言,已經完全足夠了。
過去的霍格斯郡只會用塊煉鐵的方式來煅造農具,也就是將用塊煉鐵爐煉出的含大量雜質的鐵用鍛造工具進行反復錘煉,靠人力的一次次敲打、煅燒,來擠壓出雜質鐵中的雜質,最終再由鐵匠將可以使用的鐵錠辛苦捶打成需要的農具形狀。
這種加工過程,無論是將鐵礦加工成可以使用的鐵錠部分,還是將鐵錠鍛造成具體農具的部分,都極其費時費力。
想要從一堆鐵礦石中煉出一塊一千克左右可以使用的鐵錠,至少需要一百千克的木炭和二十五個人力,而耗材更是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折損率,也就是說,消耗一百千克的鐵礦石,最終只能得到三十千克的鐵錠。
那些煉鐵過后的廢渣里,仍然含有大量的鐵,但是因為技術原因,這部分的鐵都在提煉過程中被損耗了,技術高些的地方,廢渣里面的含鐵量也高達百分之三十,而一些煉鐵技術落后的地方,廢渣里面的含鐵量更是高達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在經過冶鐵工坊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燃料進行辛苦提煉之后,有一半的鐵都在提煉中被浪費了。
而后續要將鐵錠再鍛造成所需要的農具形狀,還會繼續折損,且仍然需要大量的燃料和人力。
就是因為煉鐵打鐵都如此耗時耗力,且提煉效率低,中世紀的一件鐵質農具才昂貴到大部分普通農民都買不起,需要靠幾代人辛苦存錢去為一把鐵鋤頭或鐵鐮刀而努力。
更高一級的鋼就更不用說了。
一塊鐵的誕生經歷在中世紀的歐洲之所以如此坎坷,最大的難題就在于工匠們無法將爐子加熱到足以融化鐵的溫度。
鐵的熔點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而此時的中世紀歐洲鐵匠們,所能達到的最高溫度也不過一千攝氏度而已,再往上,每一度都像是無法跨越的天塹。
倒是陸瑤的祖國古代文明先祖們,因為早就有了燒瓷的經驗,從制造瓷窯的經驗中,同樣早早獲取了高溫煉鐵的技術,從得以迅速將鐵器在民間普及開來,創造出輝煌無比的鐵器文明和由鐵器衍生出來的燦爛美食文化。
煎炒蒸炸,鐵鍋做菜,看似只是普普通通的美食工序,其背后散發著的,又何嘗不是文明的香氣呢
正如從陶器到瓷器的文明飛躍也困住了這里的人們千年,只能一邊對來自神秘東方的瓷器望洋興嘆一邊瘋狂追逐,溫度于文明的意義就像一條寫滿了等級的階梯,誰掌握了更高的溫度,誰就站在了更高的文明階梯之上,可以俯瞰階梯之下的生物。
而陸瑤要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子民從階梯之下,拉到更高文明等級的階梯之上來
高爐煉鐵,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鐵礦石使用效率,更意味著固態鐵到液態鐵的飛躍,意味著輕易就能鑄造出成型的農具而不需要鐵匠千辛萬苦地鍛打,對農民而言,這就意味著更便宜的農具。
通過高爐,陸瑤能制造出含碳百分之二以上的鐵,既常規所說的生鐵,單質鐵的熔點在一千五百度,但是當鐵與更高含量的碳結合,形成碳化三鐵,也就是生鐵,其熔點就會降到一千一百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