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冷笑道“很好。”
這就是他力排眾議選出的太子。
覺得太后當年說得那話是對的,絕非善類。
皇帝怒火攻心,徹夜未眠,等到了第二日,許久不上早朝的他堅持著上朝,提出了要廢太子的想法,結果大殿之上竟無一人響應。
如今朝臣們也都知道,皇帝已經是強弩之末,作不動了,而太子則是冉冉升起的明日之君,朝中大半已歸入他的麾下,地位再無動搖的可能。
皇帝原是下旨,今日太子不必過來早朝,可在早朝即將結束之時,蕭攸還是出現了。
皇帝見到他的第一眼不是憤怒,而是驚懼。
看到階下站著的蕭攸和他身后的群臣,皇帝內心深處生出了深深的無能為力的感覺。
早朝過后,群臣散去,皇帝走下臺階,在空曠的大殿當中同蕭攸道“你可是朕一手提拔起來的太子,不能這樣隨意地對朕下手”
“當然。”蕭攸道,“我不會成為像大哥和二哥那樣的人,您還是皇帝,我只想要一個公道。”
雖然他心中并不十分認這個父親,但弒君弒父和謀逆的罪名,他并沒想要背在身上。
如今他在朝中已經有了絕對的可壓倒性的優勢,沒有必要把自己置于這樣的境地當中。
他如今不是只身一人,他還有妻子和孩子,他要為衡哥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讓陸想容安安穩穩地坐上皇后之位,不需要在這會兒過于心急。
這是說他不會對自己動手了么皇帝終于找到了一絲安慰。
“你不能直言朕和太后的過失,都是底下人的錯,太后不過是受了承恩公府的蒙蔽,朕也一樣”
皇帝最終還是妥協下來,艱難地應了。
太后徹底失勢,承恩公府整日惴惴,惶恐不安。
蕭攸依著皇帝的意思擬好了詔書,將當年母親和當年被太后壓迫的諸多嬪妃的委屈公之于眾,并在詔書后面掩耳盜鈴似地點明,這一切都是承恩公府和太后身邊宮女、內侍所招認的罪行,并沒有寫出這些和太后及慈寧宮背后的關聯。
雖然詔書當中用詞很是巧妙,但大家透過詔書也知道,當年的莊敏皇后和皇帝之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莊敏皇后為什么受了這么多年的委屈,為什么最后又去得不明不白。
至于皇帝為什么會在孝期有過多個未曾誕下的孩子,蕭攸并未明說,但詔書當中也用了大量隱晦的語言指證了皇帝的無德。
母親所有悲劇的根源都是源于這樣一個道貌岸然、不負責任的男人,蕭攸從沒想過要讓他置身事外,舒舒服服地坐在帝位上過一輩子。
承恩公府徹底倒臺,雖然詔書上并沒有直言太后有罪,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承恩公府都是為了太后動手和出頭,宮女和內侍也都是受了太后吩咐。
事情結束后,蕭攸又帶著陸想容去給母親上了一炷香。
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
緊接著,宮外傳來了三皇子的死訊,很快,繪春園也有人回話,太后也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