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后返政后,貪婪無厭,朝政疏緩,威恩不立;更兼鄭儼污亂宮掖,勢傾海內,李神軌、徐紇并見親侍,位總禁要,手握王爵,輕重在心,宣淫于朝,為四方之所厭穢。他們對門第的輕視更激起了朝野普遍不滿,清流大族的憤怒,以至上下離心,文武解體。
此外太和改制,沿用魏晉制度,上有三公、九卿,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掌政務,地方則以刺史、太守、縣令等主事,官員均被分列為九品。又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漢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隴西李氏與鮮卑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地位相同。從此文武分途,官分清濁,重文輕武。結果在邊境,征鎮驅使,一生推遷,不過軍主,下層武人仕途渺茫,最終引發了六鎮起兵。而在京城,中京武人在六年前,也發生過羽林虎賁幾將千人嘩變的情形。
至此朝中幾股暗流涌動,士族不滿當今權貴,禁軍和外蕃不滿士族和王族,士族看不起武人。而皇族打壓和拉攏士人和軍隊,來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更使矛盾積累。
今年劍擊比武,各個階層都很重視,士人階層除附庸風雅,也希望通過博得美譽晉級清流或者清官,武士階層希望通過比武,代替武功晉級的緩慢,彌補舉薦孝廉秀才專門對文人恩惠的偏袒。除了這兩大階層外,還有一些與江湖多少沾邊的平民子弟劍士,希望先在武士階層立足,以后好在江湖劍俠榜上標號。
太學劍擊館。比武臺后面,坐滿了形形色色的選手,大家分別來自領軍、護軍、左右衛、驍騎各個營寨,以及學生、士人、僧道、官宦各個階層。選手們除了學生隊年齡最小外,大多二十歲也都以內,沒有太大的。估計因為一方面,競技比武,和實戰相比,更需要技巧性、專注度、以及狀態,歲數小肌肉緊繃,爆發力強,反應速度快。所以歲數小拿不出成績,等到年紀大了更不容易拿,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這個理兒。再者歲數大點的,都有了一定的名譽地位或者聲望,再來參加比武,輸了總不好看。
劍館前面后面的大墻上都掛上了對決的名單,一共四十組。這四十人都是預賽晉級的選手,實力遠遠不是初賽階段的水準。各個選手都盯著自己對手的名字,心里都不知道念道著什么。孫云和大家心里一陣緊張,只能按照吐納的方法暗自調息,緩解著壓力。不過同學們表面看上去還算鎮靜自若,大家換好衣服,快出場的選手已經選好佩劍,輕輕擦拭準備比武。
軍營賽場這邊,同樣緊張萬分。為了制造氣憤,軍營中還有鑼鼓敲打,用來提醒和慶賀。這里的比賽臺也設置了四座,擺在閱臺的對面,閱臺為兩層,高大寬敞,上面有棚,背靠城郭面向北。頂層為官員將軍座位,下層為選手更衣休息用。其他軍民都圍在比武臺的東北西三面,不設座位,用木樁攔著,距離臺子十丈左右。
根據賽制,進到復賽,比賽規則做些調整,由原來的一局定輸贏增加到了三局兩勝,每局依然為一炷香為限,率先刺中對手五劍、不足五劍以多者為勝,相平以進攻多者為勝。
首發更新更q新更快廣告少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