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洵說“內力完全是靠悟性和機緣了,我不好教你,怕給你帶來副作用。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感覺。比如發力刺劍,你要感覺不是用手臂發力,是氣從手臂傳到寶劍之上,用氣本身托住寶劍運行。但這也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只能自己感悟。”
孫云就怕別人對他說“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因為這句話,意味著他聽了也是白聽。這時曇洵又跟了一句“有時候,靈感是迸發出來的,昨天我看見你使了臨界劍法,那就是感悟所得。你要經常能保持那種狀態,就能升華了,所以就照那種感覺體會。”
孫云一聽,又泄氣了。其實他也總結過,他以前在危急的時刻經常激發出潛能,但事后想把這些感悟變成常規,但很難實現,因此這種感悟,根本不是他日常的修為途徑。
倆人這么說說打打,時間過的很快,不一會孫云以3比5丟了兩局,退下臺來。
最后一場是由吳遵世對丁杰,這是唯一前四場中實力均等的對決。吳遵世是北俠的弟子,人也極為有悟性,加上從小就有基礎,境界上升的非常快,因此恒山無極劍法在他的手中,指南打北、指東打西,神出鬼沒、變化莫測。相比之下丁杰雖然人很聰明,還很傲氣,但修為剛到三重后期,境界與遵世比略微差點。不過在四重之內,修為的重要程度并不絕對,因此丁杰的陰陽劍法,加上八極劍法,以及練就的體魄和反應速度,與遵世對壘,還是勢均力敵。倆人比分交替上升,吳遵世從比分上稍微領先一點點結束第一局。
到了第二局,丁杰發力反攻,場面一度扭轉,但是好景不長,吳遵世慢慢頂住壓力,把比分趕了上來。不過丁杰集中精力,再施以重手,愣是把比賽拖到決勝局。
小皇帝看到這個情形,不覺得高興起來,說道“前面的比賽,差距太大,看著不扣人心弦,這場還是挺有意思的,起碼打到了第三局,有點真功夫。”太后說“皇上你還年幼,看不出他們孰優孰劣,這倆個雖然難分伯仲,但與前幾個勝者相比,還略遜一籌。”
“母后的意思是剛才的劍士要比這場的厲害。我卻覺得這倆個不錯,一會兒等他倆決出一個來,我和母后做個賭約,看看下一場他們誰勝如何”“好啊,誰賭輸了,罰酒三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