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傅同皇帝、莊靜郡主一道折返回宣室殿,離開壽康宮時,便含蓄暗示了一句“太后娘娘薨逝的消息,暫時不宜傳揚出去。”
皇帝還沒有反應過來,莊靜郡主便道“太后娘娘病重,陛下昏迷未醒,且叫她們勿要內外走動,專心在壽康宮祈福便是。”
皇帝慢了一拍,這才會意過來,叫人去取印下旨,令壽康宮眾人為太后和皇帝祈福,不得擅出。
內宮里存在的危險已經被徹底掃除,剩下的骨頭便要好啃得多,徐太傅同其余幾位大學士商議之后,便聯名致信承恩公府,解釋今日之事皆因太后有所誤會,請他們勿要多心,若見了壽康宮送去的勤王詔書,應當立即銷毀,萬萬不可擅動,以亂天下。
信寫出來了,吳大學士親自登門送去承恩公府,只是左等右等,都不曾見人回來,徐太傅接連打發人外出查探,最后卻等來了一個噩耗。
承恩公持太后手書把控京城南軍,打著除奸佞、殺妖后的名義發兵勤王
消息傳到宮中,饒是徐太傅,也覺眼前一黑“承恩公是不是瘋了本來此事只是一個誤會,他這么一搞,輕易便無法收場了”
前來送信的禁軍副統領神色面有躊躇,略頓了頓,方才道“禁軍在城南射落了幾只信鴿。”
他將從鴿子身上取下的書信遞了上去“承恩公府致信淮南王,宮車晏駕,何不早謀”
這下子,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尤其是皇帝,面孔陰沉的幾乎能滴出水來。
什么叫宮車晏駕
說的直白點,就是皇帝死了
承恩公府接受太后暗中遣人送去的勤王詔書是一回事。
承恩公府信息蒙蔽之下鼓動南軍勤王是一回事。
這兩者都可以說是情有可原,為大局計,頂多就是鬧了點誤會,把話說開就好了。
可是承恩公府接到太后的勤王詔書之后,鼓動南軍陳兵宮外,謊稱皇帝駕崩,暗中聯絡藩王入京,這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了
這是謀大逆,應該誅九族的
皇帝萬萬沒想到,自己還沒來得及扣到杜家頭上的帽子居然被外祖家給搶去了,而被自己不在乎的人背叛跟被自己恩待榮養的人背叛,這豈能同日而語
他幾乎馬上便站起身來,厲聲道“當立誅此逆臣滿門”
莊靜郡主一把將她拉住,低聲道“國家大事,自有諸位重臣處置,婦道人家不要亂說”
又規勸她說“承恩公府畢竟是太后娘娘的母家、陛下的外族,世代榮耀都系在陛下身上,他們護衛天子都來不及,怎么會興兵作亂,心懷不軌或許是傳送消息的時候出了誤會,又或者說,那些信鴿是有人在混淆視聽,你不要跟個鞭炮似的,一點就著。”
徐太傅聽得頷首,目露贊許“郡主老成持重之言。”
于是再度遣人送信,人去了,卻沒再回來。
徐太傅想要親自出宮與承恩公相談,卻被眾人死命勸住“若事有變,太傅當主持大局已經陷了吳大學士在葉家,不可再陷太傅了”
在宮墻上向統率南軍的承恩公喊話,后者很快予以回應“請淑妃娘娘前來相商”
啊,這個死了。
承恩公又道“請太后娘娘前來相商”